第四十三章 需求决定一切-《漫漫大唐路》


    第(2/3)页

    “哦!”萍儿虽然还是不乐意,不过她倒是个乖巧的性子,听到爹爹和叔叔都这样说,也就不再坚持了。

    宋老三走到门口一把就把大鸟扔到了天上,那大鸟在空中翻滚了几下,扑扑翅膀飞高了。回到屋子才看见萍儿和大宝手里一人拿着一颗晶莹透亮的宝珠,顿时瞪大了眼。

    “爹,你看这珠子漂亮吗?”萍儿拿着玻璃球高兴的让宋老三看,“叔叔刚才给我的,里面有朵花。”

    “我也有。”大宝也是举着手里的珠子递到宋老三面前。

    “小麦兄弟你这是干啥,这么贵重的东西给小孩子弄坏了。”宋老三拿着玻璃球对着窗户里透进来的光看了半天埋怨道。

    贵重?王小麦笑笑,小时候自己有一大盒子呢。不过现在来说这东西确实不便宜,自从白马寺的琉璃工坊对他开放之后,闲极无聊的时候他就搞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打时间。

    限制玻璃量产的最大阻碍还是炉温,工坊的土窑根本不稳定,极少的时候才能把玻璃料烧化,大多数时候只是让玻璃料成为易塑的半固体形态。由于缺乏化学知识,对颜色的控制也非常难,这根本就是现在解决不了的难题。

    王小麦已经尽了最大努力试图提升炉温,让他们把木炭磨碎往里吹,风箱的出口也对空气进行了预热,但是终究效果有限。想到这就摇摇头,即便在前世那个特殊时期,全国上下大炼钢铁,那些土窑很多都经过钢厂的技术人员指导,这样都达不到要求,更不要提自己这个对冶炼知识连皮毛都不懂的半吊子了。

    很多东西,就算知道原理,也受限于客观条件很难弄出来。现在要做的不是把现有的科技水平提到多高,是要给这片科技的荒漠点一个火星。就像那片蓝色的小药丸,它并不能带给你更持久的时间,而是让你更容易硬起来。

    否则,即便是把脑子里所有能拿出来的科学知识拿出来,顶多让封建王朝这个不举的男人多硬一会儿,但终究解决不了他的难言之隐。一个人的能力终究有限,即便浑身是铁,又能打几根钉呢?

    飞机坦克他不会造,即便会造,这样的条件下也造不出来。火药的配方的配方倒是知道,有什么用?大明王朝的火器已经装备的很普遍了,崇祯照样被李自成带领一帮农民逼得煤山上吊。

    儒家有千般万般的不是,最少对一个人气质的培养是值得肯定的。文天祥、方孝孺、邓世昌这些人,你说他迂腐也好,忠义也罢,至少在大厦将倾之际,还保留着民族的脊梁,让我们这些后来人能够去相信一些东西。

    王小麦不会制造玻璃的技术,但他知道,中国之所以没展出像中世纪欧洲那样的玻璃制造业并非技术达不到,而是没有需求。中国有瓷器,瓷器虽然需要的烧制技术也很高,但比制玻璃技术门槛要低。因此瓷器虽然是中国文化的骄傲,但同时也阻碍了玻璃业的展。

    现在王小麦要把玻璃的光学作用为世人展现出来,就是给市场创造了需求。市场经济中,需求压倒一切,有需求就有动力。制造符合要求的透镜需要高质量的无色玻璃,这就是需求,有了这个需求,玻璃就不再是可以被瓷器替代的材料。那些嗅觉灵敏的商人,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以及所有对透镜有兴趣的人,都会把精力放到玻璃制造这个行业上来,用不了多久,集合众人之力,更好的玻璃材料就会源源不断的出现。

    国子监今日又恢复了往昔的繁荣,因为王世充来了,还耀武扬威的带来了王府的一众狗腿子。

    孔颖达拉着一张脸带着国子监的众人在门口迎接他,这还是老徐和王小麦在一边说尽了好话才让他压下了心里的芥蒂。

    “孔祭酒太多礼了。”王世充看到孔颖达竟然不似往日的冷酷,顿时大喜过望,三两步走过去就把老孔一把扶住。

    王小麦抿着嘴看着他的惺惺作态,这人还真是表面功夫做的无懈可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