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辩论的规则-《漫漫大唐路》
第(2/3)页
“难不成你想出来的办法便是让我等统统遁入佛门,四大皆空不成?”老孔也不知和谁学的,竟然如此毒舌。
“非也!”王小麦整理了一下思绪,“孔祭酒见多识广,一定知道其实佛门内部也有教义的分歧了?”
“不错!”孔颖达点点头,“但这与我儒家有何关系?”
“关系大了,请允许在下慢慢道来。”王小麦清了清嗓子,“自从佛祖释迦摩尼创立佛教以来,至汉时传入我中原,到如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说起来这佛教的历史还要比诸子百家长了不少。”
众人皆是点点头。
王小麦见大家已经进入了状态接着说道:“佛教千年的历史,也同我们儒门一样,对教义的解释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产生分歧的原因很多,如个人理解的不同,地域的差异等等,这些就不说了。重点在于佛教是通过何种手段来解决这些分歧?”
“何种手段?”孔颖达见王小麦说的有些道理,便开口追问。
“佛教之兴盛与其教义是分不开的,佛教的教义同样是流派众多,但却未见因分歧而致使其衰落,反而愈加兴盛。佛教最兴盛时在南北朝,尤其是南朝梁武帝笃信佛教,国内兴建寺庙无数。以至于后人有诗yn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由此可见,其实分歧未必是件坏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孔颖达品味了一下这句诗,“不错,南朝时的确为佛教最盛之时,那梁武帝萧衍数次出家,让朝中重臣集资赎他,实在荒唐。偏信佛门,以致政事荒离,最后饿死在宫城,也是咎由自取。不过,你说佛教之分歧并未导致其衰亡倒是有几分道理。”
王小麦见孔颖达认同了自己接着说道:“佛家内的派别也经常因教义分歧而互相辩论,不过他们却允许这种分歧存在,而且逐渐演变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就是辩经。因此,在下昨夜想出的办法就是让这两派光明正大的辩上一辨,不在于胜负,主要还是秉持一种求同存异的精神,让大家共同进步。”
“老夫还当你这一夜想了什么好主意,没想道却是言之无物,这两派已经辩了近三个月,如今还在争吵不休,何须再由你说?”孔颖达甩了下衣袖。
“孔祭酒,我还没说完呢?”王小麦赶紧说道,“我说这种辩法并非和他们之前的一样。”
“有何不同?”
“他们吵了三个月,虽然不再有诡辩的言论,但仍然是没有规则,无序的一种辩法。这些人说到哪是哪,没有主题没有论点,毫无章法,自然是没有结果的。我的意思是制定一种辩论的规则,提出一个核心的观点,这样双方都有所倚重,也不至于漫天跑题。”
“何意?讲清楚?”孔颖达皱着眉头说。
“凡事都有因果。比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作为核心,两派分别派出相当的人数围绕这个核心展开辩论。双方先阐述己方对问题的看法,规定言的时间,然后由对方提出质疑,回答者必须正面作答。答不上来或言之无物便可判负,双方依次言,最后由公正的第三方判定双方胜负。这样争论也就有了方向,不会像无头苍蝇一般乱撞。”王小麦边回忆后世的辩论比赛规则边回答。
“好提议!”言的却不是孔颖达,而是身后那位看起来六十来岁的6先生。
王小麦向那人拱拱手:“未请教先生尊姓大名?”
“在下国子助教6德明。”
“失礼失礼!在下算学助教王继开。”王小麦又施了一礼。不仅仅是因为对方年长,而是因为太学助教比算学助教高了一档。王世充为了笼络人心,把所有人的封诰都提了一个职别,职别不同于级别。例如他这个算学助教是从六品上,实际上是按照国子助教的待遇给的;而对方是正儿八经的国子助教,则是按照国子博士的待遇,正五品上,算是正儿八经的高官了。
和6德明寒暄完,王小麦又把目光转移到孔颖达身上。
孔颖达思索了一会儿,对王小麦说道:“待我问问众人的意见。不过,这个建议既然是你提出的,那就拿出一套完整的方案来,限你再休沐结束之前完成,可有困难?”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