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又不是我的锅,而且放着专业人士不咨询,你来问我这个半吊子算什么?文辉很不客气的把尤里揪过来,“这是这方面的专家,比起我这个只会动嘴的,他可是正经蹲过战壕的,相信你们之间应该有共同语言。” 谁来讲无所谓,只要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就行,“哦?那这位先生有什么高见呢?” “高见没有,只有一点能给你们保命的建议。”尤里也不客气,过于高端的野战工事他也许还弄不来,但是这种入门级的东西还是能说一说的,“先,你们战壕的形状不对,这种一字型的堑壕虽然方便施工,但是对于士兵的防护能力有限。敌方的炮弹一旦落进战壕,造成的杀伤一样不小,四射的弹片会顺着堑壕收割士兵的生命。其次是抗冲击能力差,一旦有一个点被对方突破,那么整条战线就会出现崩溃的征兆,虽然你们修筑了简易的交通壕用于支援,但是这种方法并不保险。” 尤里一边说一边拿出纸张在上面画图,简单的示意图浅显易懂,赫斯看了之后收起了玩笑的态度,这个人说的问题确实存在。额外说明一下,这里使用的火炮同样是蒸汽动力驱动的,因为动力缺陷造成这边的火炮射程都不长,于是他们只能在杀伤效果上做文章,在没有制作长身管工艺的情况下,这里的火炮炮管普遍出现了“矮粗萌”的形态。 出现在战场上的情况就是大家的火炮几乎是抵着脸对喷,尽管这是后装炮但是实际上运用原理和排队枪毙时代的前膛炮差不多,而且炮弹的威力巨大,他们那种能塞进人头的炮管子杀伤效果可是非常可观的。 虽然精度是个问题,但是被糊中一那简直不要太酸爽。表面上二次尼斯会战日耳曼尼亚这边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胜利,但是暴露出来的问题依旧不少。就像尤里说的这两点,战壕修筑的不合理使得在交战过程中多次出现了防线被突破的案例。 有对方集群冲锋导致的防线崩溃,也有对方的火炮轰击下的防线溃散。对此赫斯这边研的对策是加大火力投送密度,据他们的分析现,使用了重机枪的防御阵地的承受能力普遍要强很多,所以加大马克沁的装备数量变成了主要的议题,至于改变战壕的形状,到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想到,毕竟之前使用蒸汽武器的时候大家就开始使用这种战壕进行防御作战了。 经过尤里简单这么一说,再结合之前的几个案例,赫斯的态度完全变了:“那么您有什么建议呢?” “改变形状而已,顺便再根据敌方的武器进行相应的改进。”尤里没有照搬地球那边的经验,毕竟这边的装备体系有很大的区别,有些经验并不是完全适用。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