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平型大捷-《抗日铁血执法队》


    第(2/3)页

    阎锡山此时显得有些激动,说:“有们坐镇雁门关,决不后退。请你报告委员长,请他放心好了。”

    此时,第6集团军总指挥孙楚在繁峙大营指挥部里对着墙上的地图琢磨起来。杨爱源参加完阎锡山在太和岭口的军事会议后,向孙楚传达了第二战区最高指挥部的命令,而孙楚却认为日军在广灵、灵丘的部队不过是一支机动牵制的奇兵而已,心里不同意阎会长的作战意图。

    第6集团军的总指挥杨爱源向来是听从孙楚的意见,此时听孙楚这样一分析,觉得十分有理,就马上赶回太和岭口向阎锡山汇报。

    王靖国,这个阎锡山老家的人此时正好在太和岭口。

    王靖国,字治安,号梦飞,乳名村喜,山西省五台县新河村人。1918年,保定军官学校第五期步科毕业,投身晋军,与李服膺、傅作义、赵承绥、李生达等义结金兰,人称阎锡山的“十三太保”。此时,王靖国担任第19军军长。

    王靖国也认为日军不会从广灵、灵丘进攻山西,不过,他的意见虽与孙楚相同,却是出于一种怯战心里。王靖国的19军在雁门一带,他是怕自己的兵力太少,故而也极力劝说阎锡山调整部署。

    就这样,阎锡山的决心动摇了,以为自己的判断失误。

    阎锡山急匆匆地叫来参谋长朱绶光,说:“绶光,傅作义的部队尚未到来,而且繁峙以东主阵地工事构筑尚需时日,们就批准孙萃崖(孙楚的字)、杨星如(杨爱源的字)和王治安(王靖国的字)的建议,以现有兵且繁峙以东主阵地工事构筑尚需时日,以现有兵来,转变为对恒山东侧的掩护。这样,不论平型关,还是雁门关,都好办了。”

    这种前后矛盾、举止失措的部署,使本已风雨飘摇的平型关防线变得脆不可弱。

    最先同日军第21旅团接火的,是新编第11团的一个营,孙楚派他们到东河南镇与小寨间的蔡家峪附近破坏公路,意图延缓日军机械化部队的进攻度。进攻此处阵地的是日军第21旅团长三浦敏事的两个大队。守军虽没重武器,仅有两挺轻机枪,但是地形有利,居高临下,靠手榴弹居然坚持到中午才被击溃。

    三浦集合起已有较大伤亡的两个大队,边修路边前进。再往前,便碰上了第33军独8旅第623团。独8旅的官兵们在坚守了一天一夜后,三浦敏事仍未能突破他们的防线,攻势顿挫。第21旅团被迫改变主攻方向。

    就在此时,坚守平型关正面团城口的第17军军长兼第84师师长高桂滋擅自放弃阵地,使得平型关一下子就凸显出来。

    就在这一天,三浦敏事少将指挥第21旅团主力向平型关正面起攻击。

    23日早晨,聂荣臻接到了****来的加急电报,让他带师参谋长周昆、第344旅旅长徐海东立即赶到上寨,参加上午召开的作战会议。从下关到上寨约25公里远,聂荣臻等人随便吃了点饭,骑马赶路。路过一个山口时,他们不由自主地勒马立住。这时,他们清晰地听到了平型关方向传来的隆隆炮声。

    为了更加准确地掌握平型关地形,****紧接着又带几个团一级的干部和参谋人员去了一次。他穿着不知从哪儿弄来的一件老百姓的破大褂,腰里扎一根布带,头上扣了顶山西人喜欢戴的毡帽,那样子活像一个当地的农民。

    看地形回来,警卫员杨兴桂感觉很累,一躺下就睡着了。半夜醒来,他看到****还没有睡,此时,****的眼睛紧盯着摊开在桌子上的地图,锁着眉头在沉思。

    9月24日下午,第115师召开营以上干部大会,进行战斗动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