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为了百姓-《三国之骑兵天下》
第(2/3)页
王岗、王坡兄弟俩正带着他们手下的骑兵和鲜卑奴隶们在打扫战场,当他们看到大车上一箱箱的金银、财宝时,不由得两眼直。王坡双手捧起一把珠宝,连忙大声高喊。
也难怪王坡激动,象这样的金银、珠宝,竟然有一百多车,谁见过这么多的金银、财宝?在孙观黄巾军攻打临菑之前,已经攻下了好几个县城,每攻下一个县城,孙观都是洗劫一空,官府的也抢,财主家也抢,不管是金银、财宝,还是粮食、布匹,就连耕牛都抢了二万多头,良马也抢了五千多匹。
“这个孙观,还真是个当家人,怪不得他舍不得扔了呢。要是把这些东西运到泰山,他们还真是要过一辈子快活日子。”
杨林笑着摇摇头,旁边的兄弟们也笑了起来。看来,这些黄巾军还真是一家人。不管是程远志、邓茂,还是孙观、尹礼,占据县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抢劫,孙观更厉害,抢得更多。
想到这里,杨林突然觉得应该快些赶到长社去。颖川、汝南那可是现在最富裕的地方,波才在那里折腾了这么长时间,该抢了多少金银、财宝、布匹、粮草?决不能让他们落到皇甫嵩、朱隽的手里。招手把兄弟们聚在一起,杨林跟兄弟们说了自己的想法。
“兄弟们,皇甫嵩、朱隽两位将军被波才围困在长社,危在旦夕。我们不能在这里多呆,应该立即去救援长社。赵云、藏霸两位兄弟,你们带上一个千人队的骑兵,再加上你们现在带着的二万多青州官兵,把这十五万黄巾军俘虏、财物、粮草、耕牛、马匹,押送去乐浪郡,交给郑平、藏戒两人后,到长社去找我们。记住,那二万多青州官兵不能还给龚景,就将他们留在乐浪郡。”
“遵命。”
赵云、藏霸答应一声,立即着手去办。
就在这时,青州刺史龚景的信使来到大营,说刺史大人为了感谢幽州义军,有请杨林和众位将军进城,刺史大人和青州各界人士要为幽州义士们庆功,并有礼物相赠。现在正在杀猪宰羊,马上就要来****。
“多谢刺史大人美意,请转告刺史大人,长社被困,军情紧急,我们不敢多呆,马上就要出了。另请刺史大人把拨给俘虏的粮草送来,俘虏也要启程。如果刺史大人真要表示感谢,那就把送给我们的东西拿来吧。”
那信使听杨林如此说,连忙向杨林行了一个礼,跑回去报告龚景。
赵云、藏霸很快就挑选好了三千多俘虏,一个个身强体壮,人高马大,都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标准挑选的,且多数还是原来孙观等将领的亲兵,或者是千伕长、百伕长之类的黄巾军官。把他们编成了两个千人队,人挑选后,请来杨林训话。
“兄弟们,加入义军,大家就是兄弟,就是一家人。不管你们为何参加黄巾,我要告诉你们,造反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死路一条,就是死了,也要被人骂上一声贼寇,子子孙孙都抬不起头。现在你们参加了幽州官军,就是堂堂正正的朝廷军人,只有立下战功,就能升官财,光宗耀袓,荫福后人。你们愿意参加幽州官军吗?”
谁不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呢?这些黄巾士兵其实并没有什么远大理想、雄心壮志,只不过混口饭吃而已。他们连张角是谁都不知道,而他们心中的主将孙观也参加了义军,他们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愿意。”
三千多人几乎是吼出来的,他们可是亲眼看见了幽州官军骑兵的威风,能够成为其中的一员,心中无比的兴奋。就在刚才可有几万人报名,而只是挑选了三千多人,他们就是其中的骄骄者。
下午的时候,刺史大人龚景来到了幽州骑兵大营,他的身后,还跟着青州的士族、豪门和乡绅。****的礼品五花八门,既有金银、财宝,也有整扇的猪肉、羊肉,还有粮草、布匹和大坛大坛的好酒。
“统领大人真是大才,仅仅几天时间就平定了青州黄巾。本官已经上奏朝廷,这统领大人请功。如今有了统领大人这般官军,黄巾焉能不灭?统领大人将来定为朝廷栋梁之才,以后还望统领大人多多提携。这些是本官和青州士族、乡绅的一点心意,还望统领大人笑纳。”
杨林微笑着,心想这青州刺史龚景倒是很懂得人情,我帮你这么大的忙,你给我报个功,送点东西也是应该,我当然笑纳。至于以后提携你,那也得等我当了官、成不朝廷栋梁再说。
“呵呵,那我就不客气了,兄弟们拼命打仗,流血牺牲,也是该犒劳犒劳。在这里,我就替兄弟们谢谢刺史大人和各位乡绅了。”
龚景朝杨林笑了笑,然后向几个衙役挥了挥手,几个衙役抬过一大坛美酒,那酒坛上还用红纸写着大大的“青州美酒”四个字,两个人抱了起来,揭开酒坛的盖子。龚景拿过酒碗,两个衙役倒了满满一碗。
“统领大人,老夫谨代表青州众位官吏和百姓,敬你一碗酒,感谢你们千里迢迢来救青州。”
现在的气氛一下子严肃起来,三万多骑兵和十几万俘虏停止了说话,整个荒野变得异常的安静。就连那些来慰劳骑兵的乡绅、士族、豪门以及众多百姓,也紧紧地盯着杨林。
杨林也受这种严肃的气氛的影响,脸上变得严峻起来,他双手接过刺史大人龚景递过来的酒碗,眼前突然浮现出那些在与马贼、鲜卑人牺牲的兄弟们,在攻打渔阳、收复青州的战斗中,牺牲的骑兵兄弟们。
他的心中突然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愧疚,是自己改变了他们原来的生活轨迹,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命运,如果自己不出现,他们会不会生活的更好些?他把酒碗高高地举地头顶,转身面对遥远的北方,声音也变得哽咽起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