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章:用人之荒,有道求见-《斩邪》
第(2/3)页
诸如种种,方方面面,条例相当完善。
和崂山情况一样,州衙同样划出了数万亩地,归属公家所有。至于奖赏官吏人员和兵甲的田产,却是另找的。
现在这些田产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找不到佃户耕种——人人基本有自己的田产,谁还去租地来做,完全没必要。
如此一来,只能由家眷上阵了。由于缺了青壮主力,劳动力大受影响,产出自不会高,反正种多少算多少吧。
若无特殊情况,用人荒的问题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这是没办法的事,入冬的难民潮,数以万计的流民们在崂山境内定居下来了,同样有田地耕种,要是又跑开去,折腾得够呛,很没必要。况且,那些难民大都是各个府城跑出去的。
陈三郎知道,一些地方的人们逃难,有不少人是往当地的深山老林逃去的,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逃远,更怕半路上遭遇蛮军戕害,干脆奔山林里去,躲起来。
这些人害怕暴露行踪,往往一躲就不露面,也不与外界联系,过着野人般的日子。
如此一来,他们就不会知道外面的天翻地覆。
山中的日子不好过,不说茹毛饮血,但凄风苦雨免不了,要是有机会出来,他们一定不会留恋。
问题在于,得有人进山宣传,让他们下山。
各大府城县城,各个地方,避居山林的人们数目不少,要是他们全部出来了,可大大缓解用人荒的问题。
陈三郎早有打算,当各大府城县城的官员都走马上任了,务必要求他们去落实此事。
现在,却还无法兼顾得上,所能开展的范围,只能在州郡一带。
随着各种工作事务的展开,陈三郎越发觉得六房制度的不足,一方面,分工虽然分了六个部门,但许多东西还是比较模糊,难以界定;另一方面,入主州郡后,每一房的工作量都以倍数递增,事多了,需要人手就多,全部挤在一个公房内,立刻显得拥挤起来。而六房加起来,人数蔚然可观,一起安排在州衙内,也不是个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