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美女-《穿越大宗师之路》


    第(3/3)页

    前世的李子信就比较爱好国文,曾经大量的阅读过中国古代的诗词文章,几千年的智慧在文字中闪耀着光芒,那是前人曾经走过的路,也许他不全是对的,但是却为后人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每当读到一篇好的文章,细细的品读后,都让人觉得唇齿流芳。

    三毛在给史及尧先生的书信里,这样写道:总觉得,既然我们身为中国人,对于丰富的中国文化便当先去涉猎才好。思想性的文字与书籍,我爱老子、庄子、孙子和孔子。

    李子信是完全赞同这句话的,身为一个中国人,怎么能连中国自己的文化都不涉及、不了解呢?在前世的时候,对于一些人动辄提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这些西方的思想家,动辄以那些西方思想家的著述为遵从的人,说实话李子信是有些看法的。

    从前世来看,真正在世界上拥有文化传承的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阿拉伯国家,一个就是中国。西方世界只是近几百年工业进程走在了前面而已,在之前的几千年间,西方是什么地方?根本不会有人关心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从来不是世界的中心。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就因为他一直是世界的中心,不是地理上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中国人对哲学思想的研究是远远的早于西方社会的。老子、孔子、庄子他们在对宇宙产生宏观和微观意识,并总结自己思想精华的时候,欧洲人还都在拿着标枪打猎呢!

    前世有些人总是认为欧洲的就是好的,于是大妄语。其实,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是看的见、摸的着的。世界各地出土的中国古代瓷器、丝绸都是当时贵族的用品,他们都是以用中国的东西为荣的。

    有一次跟人去一个酒会,听到旁边一个人正在给他同桌的女士显摆。说是欧洲怎么怎么样好,人家那里都是“分餐制”,不像咱们中国都是“合餐制”,这样不卫生的。

    听到这样无知的话,李子信差点笑出声来。中国的“分餐制”恐怕得追溯到氏族社会,不过那时候是食物太匮乏了,不够分的。上周和先秦都是实行的“分餐制”,因为长幼尊卑主客有别的思想影响着整个封建时代。“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乐,从饮食开始。

    而欧洲则是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才开始有的“分餐制”的意识,到现在也不过几百年而已。在之前希伯来人吃饭都是用手抓的,一个宴会上,两个人共用一个汤碗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这些方面就可以知道,其实很多欧洲的好习惯都是学习自我们的老祖宗,至少也是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做到的事情。

    李子信从来不盲信盲从,对国学的学习一直是他的重中之重,来到这个世界后也是这样。中国的中庸之道和外国的思想总是存在一些微妙的冲突,这让李子信从心里,对西方文化有些抵触。当然西方的有些思想也是有益的,但是却不能全盘接受 ,因为中国跟西方的国情是不一样的。

    这个世界对国文非常重视,虽然也接受西方的一些现代观点和习惯,但是却非常有保留。

    《古文赏析》是这个世界的著名文学大家欧庆民老先生所著,该书以散文为主,间有骈文辞赋,基本上均为历代传诵名篇,衡文标准兼顾到思想性与艺术性。

    这本书上的文章,都是这个世界上历代中国文人所写文章的精华,其中有历史经验,有深远的宇宙哲学,有优美的文章美学。但是,却没有一篇是李子信看过的,至少也是没有在上个世界看过的。

    李子信沉浸在美文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闭馆的时间。天还没有黑,外面正下着小雨,淅淅沥沥的秋雨连绵不绝。李子信伸了个懒腰,有些庆幸王浩的提醒,不然他就要淋雨了。

    打着伞走在林荫的小路上,看着细细的雨丝,闻着散泥土芬芳的空气,李子信心里一阵轻松,这段时间忙忙碌碌所造成的疲惫一扫而空。看着被雨丝清洗过后,绿的越娇嫩的树叶上沾染的雨珠,李子信轻轻的用手拂过,有些凉却凉的刚刚好。

    从图书馆往宿舍走有两挑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李子信走的是小路,因为喜爱路边的树木花草他经常看完书后,从这里漫步回宿舍。

    前面是一个凉亭,仿宋式建筑,很有古典气息。这时正有一个穿素色长裙,长披肩的女孩站在亭子边翘起的飞檐下。女孩很美,精致而又柔和。李子信认出来了,她正是朱亚洁。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