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柳毅》
第(2/3)页
十年寒窗宅中坐,全为科举蹉跎。
稼穑经济全不知,莫谈三通四史。
侥幸圆得黄粱梦,立变贪官嘴脸。
功名本为身外物,奈何无人醒悟。
呜呼,呜呼,真个是女娲看了也糊涂!”
去考科举的人,不论怀着何种目的,都必须要走十年寒窗之路,只不过这条路不是想走就能走得通的。十年寒窗下来,能真正学成的人已经不多;能考上的,只占一小部分;考进去了,能爬上高位的,那更是寥寥可数。世上的道路有千万条,此路不通走他路,奈何许多酸腐文人的眼睛里独独只能看见一条路:官路。似乎除了当官,就不能做其他事,做其他事情只会侮辱了肚子里的学问一样。本来这也无可厚非,正所谓人各有志,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奈何官路弯弯,险峻异常,比那蜀道都不知要难上多少倍。无数读书人都争先恐后地往这条道上挤,最后青丝熬成了白,玉面变作了枯容,仍然不知功名利禄实属虚幻,到头来一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就像那竹篮打水,最后还是一场空,落得个虚度光阴,郁闷而终。
---------------------------------------------------------
这第二诗,原是一幅残画上的题画诗,其中来历,说来也是奇妙。
传说那幅残画藏于ah亳州城父县几里外的一个叫“玄妙观”的无名小道观中。北宋年间,被有缘人看见,因觉得诗画皆奇,又没有故弄玄虚之意,就问观里的道长其中的缘故,道长遂说出了那幅残画的来历。
原来玄妙观的上一任道长,是个半路修道之人,唤作“无心道人”,他年轻时叫付大贵,曾是唐末农民起义军中的一个无名小卒,跟随黄巢起义。
话说唐朝末年,天下****,战火连绵,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广明元年,黄巢率领起义大军入主长安,在含元殿中称帝,国号“大齐”。
这黄巢当年也是个不第秀才,曾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无奈落第了。不过与一般书生不同,别人是熬到老都还要考,黄巢是科场失利后便看清了当时的现实:奸臣当道,皇帝昏庸,政治黑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即便心怀报国之志,满腹诗书,考上功名,也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救生民于泥淖。还不如投笔从戎,去开创一片新的天地。想到这些,黄巢一时间豪情倍增,作了一《不第后赋菊》,那诗可谓气势磅礴,野心勃勃,也正是后来他入主长安时的写照: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果然,没过多久,他便凭着非凡的才能,做了起义军的领袖,后来又率领千万起义大军,杀进了长安城。最后虽然不得善终,也算得上是一代枭雄,这是几句多余的话。
话说黄巢率大军杀进长安城之后,长安城里一片混乱。由于手底下的士兵大多是农民出身,加上仇恨当官的,昔日饱受压迫,如今翻了身,难免会为了泄胸中怒气而作乱。很多士兵是见人就杀,烧杀抢掠无所不作。
一日,有个家仆从一处府中跑出来,身上携着一幅画想要逃出城,正好被街上的士兵们擒住,夺了那幅画,展开一看,只见那幅画十分奇怪:上面画着一个书生模样的人,端坐在一只巨大的凤凰之上,右手握着一卷书,偏着脑袋看着底下。下面站着十来个人,都仰着头,心怀敬慕地看着那个书生坐着凤凰,腾云驾雾,望着茫茫青天飞去。画上还题了一诗,就是开篇的第二,不过并无落款,不题何人所作。
那幅画无论是画还是字都不甚精细,诗也是打油诗,看样子是出自普通人之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画和诗的内容有些奇怪,不知是什么意思。那些士兵大多都是农民出身,胸中文墨不多,大字不识几个,更别说能看懂画和诗的意思了。也有认得几个字的,磕磕巴巴地念了那诗,嗤笑其无非是道家修道之类的骗人把戏而已,一文不值。于是便把那个家仆杀了,随手将那幅画丢到路边的火堆旁边,一帮人扬长而去。
付大贵当时恰好就站在他们中间,把那幅画清清楚楚的看在眼里。与其他人不同,他少年时曾跟随一个游方道士学过一阵子修道,略知道些修行的事情,所以看到那幅画的时候,就大概猜到是有关修道的了。众人说话的到时候他并不作声,而是在一边静静地看着,等到大家都走远的时候,他故意慢下来,急忙跑回去,从火堆里把那幅画抢了出来,奈何火势太大,画已被烧掉大半,只剩下那个坐在凤凰上的人像和上面的题画诗。付大贵把画秘密藏在身上,带了回去,周围无人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他原本以为这画上藏着什么修道的秘密,但翻来覆去看了许久,也看不出其中有什么玄机,只好把画收起来,藏在身边,打算日后再细细研究。
四年后,黄巢兵败狼虎谷,手底下的军队也跟着溃败,士兵们四处奔逃。付大贵见大势已去,也赶紧逃跑了。他身上本来就没什么贵重之物,只带着那幅残画和在长安城里搜刮来的一点金银细软,慌不择路地往南方逃去。一路上夜住晓行,饥餐渴饮,装作逃荒的百姓,辗转逃到了ah境内,也许是机缘巧合,最后在亳州停下来。
有缘人听到这里,不免觉得奇怪,问道:“那时无心道人既已逃到安稳之地,为何不好好过日子,反倒当起了道士?”
道长看着那幅残画,良久,才道:“大概是机缘使然。”
原来,付大贵逃到亳州之后,本想老老实实过日子,无奈盘缠早已花光,身无分文,又是在异乡,难以立足安身。一日,偶然间走到玄妙观前,因腹中十分饥饿,就进去乞食。观里的道人心肠很好,给了他一些吃的,问他来历,他不敢说自己参加了起义,就扯谎说是从北方逃难来的农民。道人们见他孤苦无依怪可怜的,看起来也老实,观里又正好缺一个火工道人,就收留了他,教他做些砍柴挑水,打扫庭院,生火造饭之类的粗活,付大贵从此就在道观中留下来,住在道观后面的一间杂物间里。
付大贵每日干完活,回到杂物间,百无聊赖,便拿出那幅残画来看。他识得几个字,只是尚且不知诗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再看那个坐在凤凰上的人的时候,付大贵不觉吓了一跳:当初看画的时候,画上的人本来是偏着脑袋看着底下的,现在却变成端端正正地盯着前方看了,就如同是在盯着他看一样。他反复思量:“我记得当时画上的人明明是朝下面看的,现在怎么变了?不管我从那边看,他都像是在盯着我看,莫非这画上的人是个得道成仙之人?”付大贵越想越觉得惶恐,生怕得罪了画上的人,于是赶紧把画挂起来,对其虔心顶礼膜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