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节 运力瓶颈-《临高启明》


    第(2/3)页

    矿工们在严密的现代管理制度,完善的后勤保障下,发挥出了很大的生产力。毕竟穿越集团下的煤矿工人采取的是计件制,收入和采煤多少直接挂钩。汤梦龙给每个班组的最低定额是18吨――实际上能够完成20吨,甚至25吨的班组也有不少――这对仅仅使用镐锹和推车作业的采掘班来说相当不错了。

    汤梦龙甚至想开展一次斯达汉诺夫劳动竞赛活动,但是想到这样干的话矿区的库存可就要更多了。

    作为煤矿管理人来说,当然是煤采得越多越好,但是汤梦龙为难的是运力问题。

    在开工之初,就是考虑到运力有限的问题才没有投入采矿机。现在看来,光人力的出产速度也大过了运输的速度。

    使用12艘交通艇运煤,每船的运量5吨,但是南渡江码头离开海家码头的航行距离来回超过40公里。满载的时候虽然是下水航行,速度也不过是每小时五六公里,回程是空载,但是逆流而上,速度更慢。一个来回加上卸货的时间,就要8个小时。现在又渐渐昼短夜长起来,天黑之后南渡江不便行船,每艇每天只能跑一个来回,12艘艇一天的运输量才60吨。而每天采出的煤最少也有400吨。结果大量的煤滞留在矿区的堆场里。

    每天积压下来的产量在矿区堆场上越积越多,这对没有现代化装卸设备,全靠人力装卸的甲子煤矿来说个严峻的问题。汤梦龙只好命令减少开采班次搞军训。免得积存太多的煤炭。

    一座座小山一样的煤堆在堆场,一时半会又运不出去。烧锅炉也烧不了多少。这里又不能搞煤电外送。汤梦龙只好和林佰光沟通,让他请示临高,派出更多的运输艇来。

    “运输艇不是主要问题。”林佰光认为关键不是运输艇太少,而是跑得次数太少。

    “南渡江水文条件不错的,我跟交通艇来得时候感觉水面很宽,深度也不小,为什么晚上不行船呢?”

    “老大,你真是说得容易。这南渡江水面上一无航行标记,二没有经过航道整治,黑灯瞎火的开船不等搁浅触礁。”

    林佰光对此没有办法,只好电告执委会,要求解决。

    “我看光增加交通艇是没用的。”在工能委的工作会议上,姜野说,“得增加船只吨位。”

    “我同意,这种交通艇原本是以文澜河这样深度小,有明显枯水期的河流设计的,尺寸实在过小了。用在南渡江上实在不合适。应该造得更大的船舶。要知道运河里运送黄沙水泥煤炭花费的驳船一次都能装1000到1500吨。”

    “你说的那是钢壳铁壳船,我们造得木板船怎么能相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