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高地门户-《苍莽战歌》


    第(2/3)页

    即使是当年萨满帝国崩溃,萨满大帝铁木尔被杀,以至后来天魂教与梁丘王国联手占领整个苍莽山地时,萨满教仍然在高地上拥有一定的实力,使得天魂教和梁丘王国不得不允许萨满教保留这最后的一块地盘,成立了隶属于梁丘王国的乌拉盟。

    乌拉盟在最初成立时,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由数十个大小不等的自治领组成。

    虽然那些大大小小的自治领都要允许萨满教设立神庙,并且每个自治领视其规模大小,允许萨满教拥有五十至五百人不等的神殿卫队,但只有天台山铁木尔峰下的天台城完全掌控在萨满教手中。

    其余的二十五座大城以及众多的小城、村堡,都拥有独立的军队和税收权利,全都有极强的独立性。

    因此,虽然由萨满教的大祭司及各自治领领主组成长老会,并且由萨满教的大祭司任席长老,但长老会只具有象征意义,大家利益不统一,什么事也议不成,也没有人听众萨满教大祭司的命令。

    后来在天魂教和梁丘王国的暗中策动下,萨满教分裂成十多个教派,除相祖派仍然控制天台城外,其余各教派分赴各处,各自寻找地方立派传教,萨满教的实力进一步衰弱。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近两千年,在乌拉盟的各自治领,相对于那些领主来说,萨满教各教派虽然也拥有一定数量的护殿卫队,但却始终处于从属的地位,从不能干涉各自治领的内部事务。

    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却迅地生了改变。

    原因就在于始终完全掌握着乌拉盟第一大城天台城的相祖派,逐渐拉拢整合了越来越多的教派,使萨满教的实力越来越强,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地控制了一些小城、村堡一类的小自治领。

    到得后来,在相祖派的操作下,已经臣服于相祖派的各教派联合,成立了四个规模达到十万人的萨满军团,分驻于他们所控制的那些小自治领。

    在这四个萨满军团的震慑下,不仅萨满教内那些以前与相祖派有些嫌隙的教派纷纷归顺,就是乌拉盟的那些自治领,也不敢再公然对抗萨满教大祭司的指令。

    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助长了萨满教实力的进一步膨胀,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萨满教各处神庙的守护卫队扩充,远远过了五十至五百的人数限制。

    萨满教实力的飞增长,也使得大萨满庙野心爆炸般膨胀,在基本上整合了所有的教派后,终于在半个月前,大萨满庙向各自治领下达了一个极具震撼性的令谕:乌拉盟所有自治领,无论大小,一律将军权、税权交由大萨满庙统一管理!

    这样的一道令谕,说白了,就是要将乌拉盟变为一个乌拉王国,将萨满教的大祭司变为王国的国王!而那些领主,将降格为只负责行政事务的政务官,其地位和权力,将连各处萨满神庙的主祭也比不上!

    按理说,这道令谕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各自治领必然会群起反对,但这种情况并没有生,在四个萨满军团及各神庙的守护卫队的弹压下,局面只是稍稍乱了两三天,就又很快地平静了下来,各个大小领主不得不老老实实地交权,至少是表面上要老老实实。

    浮门城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当项前和辛大姑沿着通往城门的大路慢慢向前走时,来往行人举止神态一点也不显惊慌紧张;虽是傍晚时分,仍不时有百足驮和大型牛车组成的商人队伍东来西去,远远近近全都是安然如常,没有任何异状。

    浮门城虽然是上下高地的一个重要门户,是一个繁华的物资集散地,但因为位于山谷之中,而且山谷内又有不少高大的石丘。受地形限制,城内具有正式居民身份的还不到三万人,因此只是一座小城。

    但在东门外的谷口处以及西门外浮湖边,却各自有一两万人居住。这些都是来自各地的商人、佣兵、帮工,他们虽然没有浮门城居民身份,但却都是将浮门城当做常年的落脚处。

    因此,若论常住人口,浮门城肯定在五万人之上,已经达到了大城的规模,其税收与繁华程度、富裕程度,也要过许许多多的大城。

    距谷口处高大的城墙还有二三百步,本来泥泞坎坷的土路就变成了石板铺成的街道。

    街道约有两三丈宽,两旁妖晶、粮食、药剂、魂器、布匹、衣饰等各色作坊、铺子,简直是应有尽有。街道两侧每隔不远就有一座丈许高的石柱,柱顶的油灯已经燃起,各个铺子、作坊中也已经亮起了魂灯或点亮了小型的油灯。

    妖兽油脂炼制的灯油散着淡淡的腥味,佣兵、商人、萨满、普通居民,各色人等在灯光里来来往往,这浮门城的热闹程度,比罗司丁小城过了百倍也不止。

    城门处有数十名兵丁,对进城出城的人盘查甚严,所针对的人,估计就是准备逃出乌拉盟的辛大姑这伙人。但辛大姑对出逃的事准备已久,对此早有应对,向这些兵丁报上了假冒的身份,又出示了一个乌黑的小木牌后,就和项前一起顺利地进了城。

    城内的地面果真从城门处起,越往东去就越低,有一个明显的坡度,街道上有一辆停着的大型牛车,四个足有一人高的巨大车轮均用石块堰着,以免顺着坡度向下滑行。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