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珍品瓷器-《带张彩照回明末》


    第(2/3)页

    淡淡淡一笑,陈四海把天青玉壶春瓶接过去小心放好。

    他又拿起一个造型奇特的酒杯来说道:“这是钧窑的瓷杯,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城内的八卦洞。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均窑利用铁、铜呈色的不同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纯天青、纯月白等多种釉色,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而不透明的效果。钧瓷的又一特征是釉面上常出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称“蚯蚓走泥纹”。钧窑瓷器是历史上的名窑奇珍,品种繁多,造型独特,以瑰丽异常的钧釉名闻天下。其成就在于釉中加入铜金属,经高温产生窑变,使釉色以青、蓝、白为主,兼有玫瑰紫、海棠红等,色彩斑斓,美如朝晖晚霞,在宋代就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盛誉。”

    赵国华又接过观看起来,此杯月白色,釉色乳浊而不透明,釉面上有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边看边点头。

    “此杯也是我祖父花十万两银子从一个富商处购得。”

    说完,陈四海又拿起一个米黄大碗说道:“此碗是官窑出的,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露出紫黑色,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厚釉的素瓷很少施加纹饰,主要以釉色为装饰,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釉层普遍肥厚,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

    待赵国华接过去看后,陈四海把这个米黄大碗放好,说道:“这是我父亲花八万两银子从一个没落的官宦子弟手中购得。”

    随后,他拿起一个白色盘子,说道:“这是定窑瓷器,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金、元时期逐渐衰落。北宋定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和捏塑等。纹饰以莲花、牡丹、萱草为常见,画面简洁生动。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

    “你看,这是牡丹纹饰,这里还有刻花。盘底有“慈福”两字。”陈四海拿着盘子逐一指给赵国华看。

    赵国华看后,叹服的说道“确实如此,不见实物,根本想象不出来这种盘子的样子。”

    最后,陈四海拿起那对黑灰色小碗,说道:“这对碗是哥瓷的,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现,故普遍认为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今晚真是不空虚此行。”听完陈四海对五大名窑瓷器的介绍,赵国华由衷的赞叹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