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繁荣的福州-《带张彩照回明末》


    第(2/3)页

    “谢李哥……”大家说完,互相看了看,哈哈大笑起来。

    第二天天,农民军挥军扑向七盘关,经过一番血战,攻下了七盘关,休息了一天,随即又扑向朝天关,朝天关守军虽奋力抵抗,可终因寡不敌众,关城被农民军夺占了。占领了广元县,休整了几天,李自成开始挥军在四川攻城略地……

    经过十天的行程,赵国华一行人终于到了福建福州。

    福州简称“榕”,别称榕城、三山、左海、闽都,福建省省会,江南名城,位于闽江下游,内有“三山,两塔,一条江”。

    传统上是福州十邑(包括闽侯县、福清市、长乐市、连江县、闽清县、古田县、永泰县、平潭县、屏南县、罗源县)的统称。

    战国秦汉,福州闽族先民与越王勾践后裔融合形成闽越族地方政权。

    自从汉武帝平定闽越,迁民于江淮之间后,福州曾一度凋零衰落。晋太康三年(282年),太守严高筑子城,凿西湖、东湖灌溉农田;东晋衣冠士族与百姓南渡,许多姓氏举族入闽,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福州经济、文化的复苏与展。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升福州为都督府,府治设在州城内(今鼓屏路),福州之名始用至今。唐末,王审知主闽,建闽国,在子城外筑罗城和南北夹城,北面横跨越王山(即屏山),并将南面九仙山(即于山)、乌石山围入城中,开凿了绕护罗城南、东、西三面的大壕沟,奠定“三山鼎峙,一水环流”的独特城市格局,福州从而有“三山”别称。

    宋治平二年(1o65年),张伯玉知福州,编户植榕,绿荫满城,“榕城”之名由此而来。

    宋代福州人口众多,经济极其繁荣,为宋朝六大城市之一,宋代福州还是宋朝造船业的中心,其商品经济达、海外贸易展迅。

    从明代起,福州一直是福建的府。明初的福州造船业达、航海技术先进。1396年,福州三十六姓开始迁居琉球,而郑和舰队选择长乐县太平港作为停泊基地、物资采办地及开赴西洋的起点,而大批干练的福州籍水手则活跃在郑和舰队中。此后福州海外贸易逐渐复苏,1474年成为福建市舶司的所在地。

    才走进福州城,一个中年男人就迎了上来,热情的说道:“几位客官,是来福州采办货品的吧,是要大明的货还是要东洋、西洋、南洋的货?”

    “你是干什么的?”牛欢打量着此人问道。

    “哦,我是经纪行的,专门为外地到福州采买货物的人和货物销售商做中间联络的。”此人急忙自我介绍道。

    这下,赵国华明白了,原来此人就是个商品中介,跟后世的房屋中介就是一样的性质靠两头吃佣金为生。

    想了想,他问道:“东洋、西洋、南洋各有些什么货,你说来听听。”

    “哎呀,这就多了,西洋的象牙,琉璃,香粉,金玉、珠宝,南洋的香料,红木、沉香等等……”此人口若悬河的说着。

    赵国华问道:“有没有番薯、马铃薯和玉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