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可控核聚变-《超级机器人分身》


    第(2/3)页

    原理上虽然简单,但是现有的激光束或粒子束所能达到的功率,离需要的还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加上其他种种技术上的问题,使惯性约束核聚变可望而不可及。

    因此,眼下世界各国在受控核聚变研究上主要集中在磁力约束领域。

    为了实现磁力约束,需要一个能产生足够强的环形磁场的装置,这种装置就被称作“托克马克装置”——tokamak,也就是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的字头组成的缩写。

    早在1954年,在原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

    进展貌似很顺利,其实不然,因为要想能够投入实际使用,必须使得输入装置的能量远远小于输出的能量才行,我们称作能量增益因子——q值。

    当时的托卡马克装置是个很不稳定的东西,搞了十几年,也没有得到能量输出,直到1970年,前苏联才在改进了很多次的托卡马克装置上第一次获得了实际的能量输出,不过要用当时最高级设备才能测出来,q值大约是10亿分之一。

    别小看这个十亿分之一,这使得全世界看到了希望,于是全世界都在这种激励下大干快上,纷纷建设起自己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欧洲建设了联合环-jet,苏联建设了t20(后来缩水成了t15,线圈小了。但是上了超导),日本的jt-60和美国的tftr(托卡马克聚变实验反应器的缩写)。

    这些托卡马克装置一次次把能量增益因子(q)值的纪录刷新。

    1991年欧洲的联合环实现了核聚变史上第一次氘-氚运行实验,使用6:1的氘氚混合燃料,受控核聚变反应持续了2秒钟,获得了0.17万千瓦输出功率,q值达0.12。

    1993年,美国在tftr上使用氘、氚1:1的燃料,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0.3万千瓦和0.56万千瓦,q值达到了0.28。

    1997年9月,联合欧洲环创1.29万千瓦的世界纪录。q值达0.60。持续了2秒。仅过了39天,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万千瓦,  q值达到0.65。

    三个月以后,日本的jt-60上成功进行了氘-氘反应实验。换算到氘-氚反应。q值可以达到1。后来。q值又超过了1.25。这是第一次q值大于1,尽管氘-氘反应是不能实用的,但是托卡马克理论上可以真正产生能量了。

    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也不例外,在70年代就建设了数个实验托卡马克装置——环流一号(hl-1)和ct-6,后来又建设了ht-6,ht-6b,以及改建了hl1m,新建了环流2号。

    有种说法,说中国的托卡马克装置研究是从俄罗斯赠送设备开始的,这是不对的,ht6/hl1的建设都早于俄罗斯赠送的ht-7系统。

    ht-7以前,中国的几个设备都是普通的托卡马克装置,而俄罗斯赠送的ht-7则是中国第一个“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那什么是“超托卡马克装置”呢?

    回过头来说,托卡马克装置的核心就是磁场,要产生磁场就要用线圈,就要通电,有线圈就有导线,有导线就有电阻。托卡马克装置越接近实用就要越强的磁场,就要给导线通过越大的电流,这个时候,导线里的电阻就出现了,电阻使得线圈的效率降低,同时限制通过大的电流,不能产生足够的磁场,托卡马克貌似走到了尽头。

    幸好,超导技术的发展使得托卡马克峰回路转,只要把线圈做成超导体,理论上就可以解决大电流和损耗的问题,于是,使用超导线圈的托卡马克装置就诞生了,这就是超托卡马克。

    目前为止,世界上有4个国家有各自的大型超托卡马克装置,法国的tore-supra,俄罗斯的t-15,日本的jt-60u,和中国的east。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