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大宋改造计划》
为了重创李继隆,耶律休哥精选了他的部队,从南京军区各军,辽圣宗的御前近卫皮室军、翰鲁朵军,韩德让的近卫军以及辽帝国引以为豪的重甲骑兵团——铁林军中精选出了三万骑,共八万人的大部队,堪称草原上的骑兵群英会,风雷般的直扑而来。Δ笔趣 阁Ww』W. biqUwU.Cc相比之下李继隆的定州行营只有一万余部队,但是补充了宋帝国最强大的装甲骑士团——静塞军。
宋军一向以缺马为困,但也并非完全无马,宋太宗就为河北军建立了这样一支比辽帝国铁林军更胜一筹的装甲骑士团:静塞军。他们数目不过千余,主要来自民风忠勇的易州。每个有幸入选的战士,都是身怀绝技且性情豪迈的热血男儿。他们全数配给价值昂贵的西域良马,盔甲装备更武装到牙齿。这是大宋历经多次骑兵战教训后,痛下决心不惜血本打造的王牌力量:静塞军。
但还没来得及在战场上一展身手,他们就遭遇到巨大的噩耗:家乡易州沦陷于辽人之手。面对朝廷不许出战的严令,这群忠勇的汉子放声痛哭,终于坚定了统帅李继隆的死战之心。
这支部队全部采用西域良马,配备宋帝国更加精良的装甲和武器,骑士均是河北武林高手,各方面都要比铁林军略胜,虽然人数不多,只有一千骑左右,但是在李继隆的手下他能挥什么作用呢?
静塞军的士兵们都是易州人,这次易州失陷,他们的父母妻子都落入敌手,本来李继隆担心他们有心理包袱,想把他们分解到诸部,但是袁继忠认为正好可以借此激他们的士气,要求把他们归到他的麾下,李继隆又采纳了他的正确意见,给予了静塞军非常高的待遇并进行了战前动员,静塞军将士们无不气激,表示愿意为国尽忠!
第二日,清晨。辽军全部渡过唐河,八万精骑列开阵势,旌旗猎猎,呼气如雷,对面的宋军只有万人,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宋军并未祭出他们最拿手的大阵御敌,恰恰相反,他们从正面向辽军起了主动进攻!耶律休哥惊讶之下又大喜过望,他不禁站起身来,用鞭梢指着南面激动的喊道:“好样的,李继隆!你不愧是我耶律休哥的对手!来吧!今天就让我们用各自的血性面对面的决一胜负吧!无论鹿死谁手,我们都可以为败在对方的手下而骄傲!”
李继隆策马来到阵前,高喊道:“诸军将士!辽人向来持仗他们骑兵彪悍,欺我汉人步兵迟缓,我们一向以阵法御敌。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于越休哥的骑兵精锐,但是!这一次我们偏偏要让他们尝尝帝国铁骑的滋味!静塞军的将士们!你们的父母妻儿都被对面的辽人所掳,难道你们不想报仇雪恨,救回他们吗!?前进吧!男儿们!”
话音刚落,袁继忠一马当先,摧锋直入,静塞军指挥使田敏率领他的千名铁骑紧随其后,李继隆的万人主力部队在他们身后以锥形阵向八倍于己的敌人冲去。静塞军威锋刚烈,辽军前阵不能撄其锋,迅被冲开阵形,耶律休哥令旗一挥,箭如雨下,但是静塞军仗着装甲坚厚、武艺高强,冒着箭雨就冲了进去!休哥又是一声令下,皮室军和铁林军立即从两面合围,夹击静塞军,静塞军面对辽军名垂青史的两支精锐铁骑,豪气大,气势何止百倍,竟如劈波斩浪一般,在重重敌骑中奋勇直前!而随着宋军前锋分开辽军阵形,全军都顺利投入战场,像一把锋利的长剑插入了敌军的胸膛!辽军从来都惯于在外线对付宋军各种阵形,未料今日被宋军冲入己阵,慌乱之中,已有溃败之相。宋军铁骑冲过之所,无人能挡;弓弩引向之处,辽骑蹶倒;朴刀挥往之人,甲开身裂。即使是冲击大阵失败,辽军也从来没遭遇过这样惨痛的失败,何况是这支荟集了辽军精华的铁骑军团。这时,即便是耶律休哥也无法阻止败势,只能朝北岸逃去,宋军趁势掩杀,一直追杀到曹河,斩一万五千级(杀伤可能有五万!),缴获战马万匹,军器甲仗不计其数。
悲壮的唐河对决,他们似开闸的洪水,冲在宋军战阵的最前列,顷刻间将辽军阵营扎穿。传说中辽国纵横草原的近卫骑兵,在他们凶暴冲击下愕然崩溃。
唐河之战,李继隆以一万兵马勇敌耶律休哥的八万精骑,非常有创意的放弃了宋军最拿手的、攻防一体的大阵战法,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凭借本军的血性勇猛,力挫战神耶律休哥的精锐铁骑。霍去病、李世民的光荣在他手中接力,经此战,谁还敢小视我汉家骑士、华夏儿郎!?事实上,历史上汉民族虽然很难出现强大的骑兵团,所以经常被游牧民族的骑兵所欺,然而一旦拥有哪怕是像静塞军这样不足千骑的精锐骑兵部队,那都将成为游牧民族的终极噩梦!
这逆天的一战,成了他们纵横中国北方的起点。而后他们还曾挥师河套,追杀草创时期的党项骑兵。以数百人的规模,快刀般疾进,累积杀敌三千多,缴获牛羊数万匹。可就在决胜的关键时刻,迫于辽国入侵被紧急召回。彻底剿灭李继迁家族的黄金机会,就这样无情错过。
唐河一战的惨败,没有泯灭耶律休哥打败李继隆的决心,端拱二年七月卷土重来,八万精锐包围北宋威虏军,非要钓来李继隆不可。
而他们最后一次震惊天下,却在景德元年九月二十二日的深夜:拼上倾国之力亲征大宋的辽国萧太后母子,正驻扎在北平磐。嚣张的气焰,令大宋各路守军做起了缩头乌龟。却还是他们挺身而出,未得任何领导指示的情况下,竟然兵行奇招,重兵突袭辽军大营,一举攻破多座辽军营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