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被明目张胆的跟踪了-《大宋改造计划》


    第(2/3)页

    只是老何也有些奇怪的是,蔡相的孙子蔡术据说也是在这一科考的试,怎么一直没见到他的卷子呢?还有蔡公子身边的刁文东、刁文德二人的卷子,也一个都没有看到?

    老何哪里知道,这仨人的卷子,早在誊抄的地方就被黜落掉了。薛某那大半个小时可不是在做无用功,早已在答案里面暗暗的挖了许多的坑在等着这仨个人呢。

    八百多人的名额,足足让阅卷的考官们忙了个昏天黑地,才勉强算是在放榜前夕将卷子改好,并从中选出了名额。

    八百多份卷子,在数张长案上依次排开。众多考官们又不得不忙着给这些被录取的试卷排名,这也是此次阅卷工作的最后一步,也是重中之重的一步。

    若无意外的话,此次排名在殿试之后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了。毕竟皇帝只是一个人,不可能一一的去查看这些考生的水平。顶多也就是兴致来了,随机抽查下其中的几个。往往也就是一甲头名的那几个而已。而那一甲的第一、二、三名,即所谓的状元,也只会在这份排名的前十名之中挑选。

    也因此,各同考官和主、副考官也都会对于这些卷子的排名据理力争。当然,吵归吵,排名还是要赶紧排的。不能耽误工作不是?

    “状元”一词始于唐代。凡举人进京会试,须先到礼部投状报到,故时人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又称状头。唐高祖武德五年朝廷开办贡举,考取进士四人,第一名是孙伏伽,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宋代朝廷竭力给予新科进士各种荣耀。新进士录取后,皇帝亲自一一接见并赐宴。诏令宫中卫士为状元清道开路,前呼后拥,公卿以下无不驻足观望,连皇帝也行注目礼。其情景之壮观,就是出外领兵打仗、奏凯还师的将军回京,场面也不及此。

    北宋殿试前三名均称“状元”。南宋时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并为后代所沿用。状元一词的来历前面已经说明过,而第二名好比榜中的眼睛,故称榜眼。探花则源于唐朝杏园的探花宴选少年俊秀者为探花郎的习俗。

    考官们经过了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后,终于将此次会试的“状元”选出来了。同时,名次也排好了。

    这一天的早上,早早的薛明就被李纬他们俩人拉着出门了。

    因为据说,今天正是会试放榜的日子。

    来到贡院所在的街道附近没多远的地方,薛明就现身后远远的跟上来不少的人,不由好奇的回头看了看。

    看到薛明的动作,李纬他们也跟着回头看了看,然后俩人一起笑了笑,李文山接着转头对薛明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