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节 辰韩之稻-《凤穿残汉》
第(3/3)页
所谓远交近攻,乃是战国时秦国宰相范雎为秦国策划的一种军事外交策略。即和远方的国家结盟,而与相邻的国家为敌。这样做既可以防止邻国时腋之变,又使敌国两面受敌。无法与我方抗衡。不过此策略仅适用于实力相当的势力。倘若一小国与一大国相邻,两国实力相差悬殊。小国不与大国交好,而是隔着大国上窜下跳着与他国玩远交近攻,结果可就没那么美好了。依战国时法家学者韩非子的说法那便是,“国小而不处卑,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
好在除了盘踞北方的高句丽,辽东的周围都是些识时务的小国小部落。他们同之前主动跑来向蔡吉效忠的扶余人一样习惯侍大国为主,奉强者为霸。这不,就在鲁肃和孙权商讨如何远交蔡氏近攻曹军的同时,蔡吉本人正端坐在高堂之上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贡品与臣服。
作为蔡吉第一桶金来源的伽耶国向她奉上了十张豹皮、二十张獭皮,以及三十斤人参。同样渡海而来的马韩国进贡的是四十匹战马、一百柄战刀和五十匹麻布。而生活在辽东东北部的挹娄人则为蔡吉带来了一袋东珠、三只猎鹰、十匹种马、奴隶五十人。各国各部送来的贡品很快便摆满了整个庭院。而在一干大同小异贡品之中来自辰韩国的一担谷子引起了蔡吉的注意。
就见蔡吉起身走到箩筐前,抄起一把谷子掂了掂问道,“稻子?”
站在一旁的辰韩使节见状赶紧凑上前诚惶诚恐地解释道,“小国今年麦子歉收,不得已以稻子凑数,还请齐侯见谅。”
原来这个时代的朝鲜半岛还是以小麦为主食。地处半岛最南端的辰韩虽有种植水稻,却因种植面积小产量少而被当地人当作杂粮处理。辰韩使节以为蔡吉是嫌稻子廉价怪罪他们以次充好这才慌了手脚。可他哪里知晓眼前的女诸侯满脑子想的根本就不是稻子的贵贱问题。
话说水稻虽起源于中国,并由舟山群岛北传到朝鲜半岛和东瀛诸岛。但当前这个时代中原的水稻种植还仅限于南方地区。历史上一直要到唐代靺鞨人才在松花江流域种植水稻。《新唐书.渤海传》中便记有“卢城之稻”。卢城就是渤海中京显德府的卢州,即后世吉林省安土县石门镇一带。而在千年后大受欢迎的东北大米则要到清末才由朝鲜移民引进到东北三省。
在蔡吉看来眼下辰韩人既然已经在朝鲜半岛成功驯化了水稻使其能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那理论上也能将朝鲜半岛的水稻移栽到辽东和辽西,从而将这片沃土开拓成汉家新的粮仓。或许用不了几年她便能吃到香喷喷的东北米了。
想到这里蔡吉强按住心中的激动,一面挥手示意辰韩使节不必惊慌,一面和颜悦色地向其询问道,“孤决意在辽西辽东栽植水稻,不知贵国可否指点一二?”
受宠若惊的辰韩使节哪儿敢有所推脱,赶紧拱手答应道,“辰韩愿为齐侯效犬马之劳。”
蔡吉突然冒出的计划不仅让辰韩使节大吃一惊,同时也令一旁的林飞、田畴等人吓了一大跳。在他们的印象中从古至今还没人能在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种植水稻,更毋庸说是堪称酷寒之地的辽西与辽东了。因此就算辰韩使节答应了蔡吉的要求,田畴还是忍不住上前劝阻道,“主上,《氾胜之书》曰: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食陵反;畦畔也。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辽东乃苦寒之地如何栽植水稻?”
蔡吉并没有因田畴的反驳而生气,而是捻着手中略显干瘪的谷子点头道,“子泰言之有理,自古北地不种稻。然则辰韩既能种稻,为何辽东就不可一试?若是可行辽西、辽东便可自足也。”
田畴被蔡吉反问得一时没了声响。的确,同样地处北地的辰韩种出了一定规模的水稻。如果辽西和辽东也能种植水稻的话,那便能在北地屯守更多的军队。于是在权衡了一番利弊之后,田畴再一次向蔡吉请命道,“既是利国利民之事,畴愿替主上分忧,试种水稻。”
有异议不是问题,只要心怀百姓那一切都可以求同存异,于是下一刻蔡吉回过头冲着田畴颔一笑,“善,此事就拜托子泰也。”(未完待续。。)I527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