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一位红军中士在卫国战争作战中英勇牺牲,遗体在这片沼泽林中无声无息的躺了半个世纪,现在才被人发现。 他是谁? 他多大了? 经历过什么? 他的家乡和亲人们在哪? 无人知晓! 红军当年没有使用金属身份牌,而是每人发一个密封小圆筒,里头可以塞一张写明自己姓名、部队番号与血型的小纸条,还是各人自己写。 时间一久,圆筒密封环境被破坏,小纸条很容易灰飞烟灭,也就绝了找到其真实身份的线索。 像在沼泽区,一些红军遗体身上的小圆筒虽然被发现,但打开后,里头只有一筒的水! 其实按照亚历山德罗夫的说法,就算发现没有损毁的身份桶,里边也常常是空空如也,或者就是张空白纸条。 特别是俄罗斯族的战士,那年月其实对这个很忌讳的,总感觉写上点东西放身份桶里就像留了遗言,不吉利! 如今联合力量的所有军事承包商在执行军事任务时,都会在脖子上挂上块公司设计的不锈钢金属身份牌。 这倒不是最初那批美国籍员工的建议:大伙是承包商,又不是国家军队,要什么身份牌呀! 是姐夫项伟荣的提议。 79年作战,他一徒弟被发炮弹炸成了一堆碎肉,只捡回来半口袋,背面写有其血型、姓名、部队番号的两块领章也没找到。 要不是战友们就在附近,谁能知道这一堆碎肉的身份! 那时候华夏军队为烈士们收殓时,标准步骤是:撕下两块红领章,有条件擦身(这条在实际作战条件下,当年基本做不到。),没条件时就拿烈士那块随身携带的军绿色毛毯裹上遗体。 质量很不错单位一块薄毛毯,当年参战部队中说的“活着是毛毯,死了就是棺材。”,说的就是它。 如果烈士随身的物品里找不到毛毯,那尽量去找一块,实在没办法才用白布,然后装进裹尸袋。 裹尸袋正面有个小口袋,就是用来装那两块领章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