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章 专家是干出来的!-《古董商的寻宝之旅》


    第(3/3)页

    关兴权了解张楠看越窑的能耐,知道他不大可能会走眼,但还是有个疑问:“怎么断代的?”

    认越窑关老大没张楠这能耐:二十多年的一线经验,不是随便听听、看看就能学会的。

    “这罐子是三国和西晋时候的常见款式和纹饰,还属于早期型,西晋一些墓里出来的两系罐身量就开始拔高,纹饰也有些不一样。”

    说着把手上踩破的一片残片递给关兴权,“你看,这三国时候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这残留的釉汁也洁净。

    而且从我和农馆长那得来的经验总结,三国早期越窑的纹饰简朴,典型的纹样有水波纹、弦纹和叶脉纹,这个罐子一条不差,都能算个标准器。

    到了吴国晚期,越窑瓷器的装饰越来越繁复,开始出现斜方格纹。

    至于西晋那会是有这样的瓷罐,但胎体一般比这个还要较厚重些,胎色也要深一些,至少是灰色,甚至是深灰色,釉层也要比这个更厚,釉色更深一些。”

    什么叫专家?

    既有真正的博物馆专家指点,又有超量的一线工地淘宝经验,这就是专家!

    你个考古队的一年能挖几次越窑?

    三五次算多了吧?

    张楠当初一年能挖个上百次!

    专家,那不是吹出来的,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之前的报告说下头海床上这样的破罐子到处都是,这件实用器物显然是货物,而不是船员的日用品。再说了,除非是船上的老大,不然三国时候一个船员就用越窑青瓷双系罐?

    那也太奢侈了点。

    到这,张楠没再多看甲板上的罐子和碎瓷片,反而看向西斜的骄阳,给刺得差点流眼泪。

    很奇妙的感觉,非常棒!

    “1700年前一艘远航的木船在这里遇难,它的目的地是哪里?

    17个世纪,那时候罗马帝国都还在,它是要去何方……”

    这附近的诸多岛屿那会是已经有人了,但基本上就是帮野人;华夏先民也应该有人到达了这里,但那时候实在太早了,还没法改变这片靠近赤道的该死的蛮荒之地。

    700年前的远航都充满危险,别说这1700年前,这次真正被自己触摸到,很神奇的感觉。

    它的最终目的地绝对不会是附近的岛屿,那唯一的选择就是穿越不远处的马六甲海峡,去更远的远方!

    关兴权也想到了这一点,说了句:“没想这海上丝绸之路那时候就有,了不起!”

    张楠一听,笑了起来,“早就有了,《汉书-地理志》上就记载有海上交通路线,就是早期的海上丝绸之路。

    当时海船载运各种丝绸远出东海与南海两条航线,据说先秦那会就有远洋海船。

    这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番禺地区,就是现在的羊城一带就已经拥有相当规模、技术水平很高的造船业。

    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出海正式开辟了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那会,华夏南方的南粤国和印度半岛之间的海路正式开通,根据那本《汉书-地理志》里的记载,航线是从现在南粤省最南边的徐闻-县境内、还有现在桂省的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一个黄支国,还有已程不国,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这也是现在找得到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东汉时期还有文献记载汉朝和罗马帝国之间是怎么交往的,那些让罗马贵族疯狂的丝绸不单单靠骆驼运:华夏商人乘坐汉朝自个建造的风帆远洋船,先从北方由海路到达羊城进行贸易。

    之后运送丝绸、瓷器经海路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到古印度,之后采购香料、染料运回华夏。

    之后那些古印度的商人再把丝绸、瓷器经过红海运往埃及的开罗港,或经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到达安条克,再由希腊、罗马商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加沙等港口经地中海海运运往希腊、罗马。

    到了三国,这吴国雄踞江东,孙吴水军强,船舰设计与制造也比较先进,规模也很大。

    据说孙吴那会的造船业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的水准,而且孙吴的丝织业也已经远超两汉的水平和规模,还第一次创立了官营丝织,这青瓷和丝绸往古印度卖正好,绝对暴利中的暴利。”

    华夏先民,了不起!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