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三教浅析(十六)-《大师》
第(2/3)页
二、耳不闻杀,既没有听见它惨叫的声音。
三、不为己所杀,不是专们为自己食用而杀的。
这是因为有些人有佛教的信仰,而在初始阶段还不能适应断绝荤食,故允许他们先吃【三净肉】。(这里多句嘴,在下每日无肉不欢,基本上就是吃此种肉类,呵呵)
其实这种理念儒家也有,孟老夫子曾经说过:【君子之于禽畜也,见其生不愿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正是此意。
当然,在现今老夫子这句话的含义,被误认为是——男人是做大事情滴,不该为那些繁琐小事操劳,而女人才应该是厨房的主事。要是孟老夫子挣扎着爬了起来,听后人如此歪解其意,多半是目瞪口呆且胸腹间有五味杂陈之感。按照现在话说,估计他老人家连死过去的心,都是有滴。
看看,佛菩萨慈悲都是为众生着想吧?不是非要给强锁在一间房内只是送上素食,不会让您在梦境中高呼:“我要吃肉肉!”,对不对?
关于第二个问题,先要强调的是;修行本属于个人自愿的行为,佛陀相对于不同根器的众生说法千千万万,只是由于慈悲故。要是你自觉过得还不错,就是不肯上船,他老人家真是拿你一点办法没有。
【崇高必至堕落,积聚必有消散,缘会终须别离,有命咸归于死。】这些话语是佛陀为了鞭策弟子们努力修行,而讲出人生无常的道理。
单从老话说,‘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些道理来看,未雨绸缪总不见得是说件坏事吧。
当然一说到‘修行’这两个字眼,很多人的脑海中就浮现出和尚或者道士打坐的场景出来。有些人还认为自己做好一个儒生,去专心研究学问就行,哪里还需要去搞那些个东东。
其实错了,那是因为您太小觑‘儒生’这个尊称的缘故。
儒家讲:学问之道在变化气质,气质是实际的东西,不是空洞的理论。换句话说,学问修养高了,生理都会转变的,一步有一步的效验,一步有一步的征候,这是无法自欺的。但是,儒家日常也是需要静坐修行滴,只不过不一定是盘坐而是在座椅上正襟危坐而已。
证据,就在孔夫子和得意门生颜回对话的记录里边。
那么,这师徒俩对于修行的问答,到底是说些什么内容呢?让我们来看看南怀瑾先生的精彩论述。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
颜回听到这里,就说“回益矣。”老师我懂了,这一下懂得道了,好修道了,他说我已经进步了。孔子说,哦?你懂了道,进步了?“何谓也?”把你的心得报告看看。颜回说“回忘仁义矣。”现在我心里头放下了,什么文化呀,艺术呀,学问呀,文学呀,仁义道德这些,都放下了,我心里头都没有了,进入道了。孔子一听,说“可矣,犹未也。”你是放下了一点,只是放下了仁义道德,还没有完全,才刚刚入门。等于你们修道一样,有时候瞎猫撞着死老鼠的时候,心里就空空洞洞的,以为悟了;那是耽误的误,不是真的悟。那比颜回这个还差一点,颜回是真的放下了仁义。孔子说:可以啦!还没有完全。颜回听老师批驳还没有完全,又去用功打坐了。
它日,复见,曰:回益也。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
不晓得搞了几天,颜回又来见孔子,说“回益矣。”老师啊,我真的懂了道了,进步了。孔子说你讲讲看,报告一下。颜回说“回忘礼乐矣。”我更加放下了,脑子里把所有这些文化精神,中国文化传统观念,一股邋遢都丢得光光的,没有了,放下了,放下了就是道。孔子说“可矣”,可以了,“犹未也。”还没有完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