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程序和波折-《刺激1995》
第(2/3)页
做记事本只是解决身份之前赚生活费的权宜之计,杜秋并没有打算在这上面费太多心思,宽慰道:“她在政府部门上班,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这笔单子如果做好了,很有可能带动其他单位或者公司也来采购,蛋糕做大了,咱们能分的更多,没必要斤斤计较。”
多了5o本订单,再用纯手工制作就不合适了,苏文海把客厅里的工作台挪开,从邻居家借了台缝纫机给苏文秀用,有了机器,制造度明显提升了不少,等到晚上6点的时候,一共做了37本出来,效率比昨天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晚上苏文秀继续去值班,杜秋则继续去机房上机,今晚不同昨日,他没有玩一会就走,而是一口气在里面呆了四个小时,打算写一个压缩软件,所谓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编程和其他技能一样,长期不用就会生疏,再者1995年的软硬件环境和2o16年不可同日而语,笔记本电脑里的程序几乎全都不能运行,需要移植或者重写,而很多软件是不能假手于他人的,只能自己动手,得未雨绸缪,好好练习。
至于为什么要写压缩软件,一是因为在存储容量有限的环境下,这类软件非常有用,二是受那个叫袁天钢的管理员启,为未来做准备——再过几个月,划时代意义的indos95就要布了,到时候除了微软之外,还有一个大赢家,那就是压缩软件inzip。
早在inzip就诞生了,最初默默无闻,并没有掀起太多波澜,但在indos95布后情况就变了,indos95简单易用的图形界面极大的降低了计算机使用难度,让pc走入千家万户,普通人成了电脑的主要使用者,而在另一方面,indos95底层过于封闭,又不稳定,经常崩溃,不管是编程难度还是执行效率都不如dos,因此很多公司和程序员都拒绝为其开软件,两相矛盾之下,市场上出现了巨大的空白,此时inzip利用之前几年积累的开经验,迅推出了相应的新版本,压缩软件每个人都要用,市场广大,却连一个竞争对手都没有,自然一炮而红,很快占据了全球绝大部分市场,几乎成了压缩软件的代名词。
inzip在9o年代后期炙手可热,但是在2ooo年之后迅衰落了,原因在于它没有自己的算法,而是使用了菲利普-卡兹明的def1ate算法,def1ate算法虽然免费,但知识产权在pkare公司手上,换句话说就是它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七寸掌握在别人手上,2oo2年因为加密问题和pkare起了纠纷,停滞了两年没有布新版本,结果被另一款压缩软件inRaR趁虚而入,取而代之。
杜秋打算把在2o16年常用的开源软件7-ZIp移植到1995年来,7-ZIp采用了2oo1年才出现的LZma算法,压缩率和压缩度都比inzip更胜一筹,缺点是压缩时消耗的硬件资源比较多,这在2o16年无所谓,反正电脑性能过剩,但在1995年就需要仔细斟酌了,要知道机房的电脑内存只有1m,而他的笔记本电脑内存有16g,两者相差了1万6千倍,更不用提cpu的性能了……
除了硬件之外,软件开环境差别也很大,笔记本电脑用的是64位的indos1o,而机房的电脑里装的是16位的,编程工具也只有Bor1and公司于1991年推出的Turboc/c++3.o编译器,这个编译器非常经典,是9o年代很多学校和公司电脑里的标配,但对杜秋来说早已落伍了,用个类比的话,如果微软在2o15年推出的最新版Visua1c++编译器相当于m16自动步枪,那么Turboc/c++3.o则相当于战国时代的青铜剑,青铜剑当然也能杀敌,但效率肯定不能和自动步枪相提并论。
甚至连编程语言本身都有所变化,c语言在1995年用的是199o年制定的c9o标准,而在2o16年用的是2o11年制定的c11标准,很多早已使用习惯了的新特性得不到旧编译器支持,频频报错,重新适应要有个过程,因此杜秋写的很慢,一个晚上才折腾出几十行代码。
在下机的时候,他把软盘插进软驱,一边拷贝代码,一边又黑进了校园网的服务器,想看看有没有新的东西,结果什么都没找到,不由的有些失望——如果以2o16年为参考点的话,1995年的云大计算机系水平还处在婴幼儿期,不管是理论研究还是技术水平都比较落后,昨天下载的一堆论文里,除了几篇外国货之外,其余全都是某些特定领域的计算机运用,比如矿井安全监测、企业财务管理之类的,几乎没有通用软件和互联网方面的内容。
接下来几天波澜不惊,白天做本子,晚上写代码,不知不觉间,杜秋渡过了穿越后的第一个星期,1月8日早上,他像往常一样来到苏文秀的宿舍,进门之后见兄妹俩一个站在窗口呆,一个坐在沙上剪牛皮纸,各自沉默不语,气氛有些凝重,于是问道:“怎么了?”
“咱们的生意被人抢了。”苏文海扭身拿起一个记事本丢过来,怒气冲冲的说道:“全盘照抄我们的,真是不要脸!”
记事本的造型和材质和他们做的一模一样,只不过封皮上的文字不是杜秋写的,他看了看之后微微一笑,说道:“这字比我写的要老道,结构严谨,刚健遒劲,深得柳公权精髓,水平不俗。”
“不俗个屁!就知道到处占便宜,有本事他……”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