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1章 危急-《血魂1937》


    第(1/3)页

    当郝大国戒备着前行时,徐子龙的警卫营主力护着黄浩然走进了日军的伏击圈。

    由始至终,军统和徐兴华假象中的敌人都是刺客和小股的偷袭,大兵力空降这样的作战对他们来说实在太过前,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

    战术思想的落后导致错误的预判,错误的预判又造成错误的应对方案。警卫营现在摆出的里中外三层防御阵型,使得护卫黄浩然的兵力不但没有正确的集中,反而被进一步分散。

    从青石镇出到现在,除了派人盯死内部的可疑人物这一步棋走对了。其他的时候,军统和黄浩然的警卫部队都在不停的犯错误。

    三军易得,一将难求,随着抗日战争即将进入相持阶段,初期的大兵团乱战局面将渐渐减少,仗打得越来越精细。这就使得黄浩然集团中军官素养普遍不高的弱点渐渐暴露了出来。

    37年全面开战之前,黄浩然将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军备竞赛上。人才培养方面基本依靠挖墙脚和德国顾问团举办的短期训练班。

    从淞沪到南京再到徐州武汉,一路浴血奋战,黄浩然小集团在不断失血,同时还在不断的扩编。

    精锐士兵的损失,通过大量投入新兵,不停轮战锻炼,勉强还能应付的过去。虽然士兵的质量一直在被掺水稀释,但部队战力下降的度暂时还可以接受。

    单兵素质和武器装备可以通过采购和训练在短期内得到提升,但是精英军官却不是可以短期集训培养出来的。

    基层军官可以从表现优异的士兵中选拔,以战代练,基本还算够用。

    但是中高级军官,特别是参谋和营连级别的军事主官,虽然损失的人员不多,但是随着,部队的编制越来越大,需求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由于中央军的主要集团均为接连作战,中层军官伤亡都比较大,武汉也没有办法提供足够的预备军官给各单位进行补充。

    所以黄浩然集团只能从兼并的杂牌军中汲取养分。但是这些出身杂牌军的军官指挥水平并不高,基本都是地方讲武堂出来的。不要说黄埔军校了,就连保定军校的毕业生,黄浩然手下也没有多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