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赵家困境(5/3):新年好-《赵云》
第(2/3)页
“找他们商量什么?”赵孟气不打一处来:“我等当年像乞丐一样回到真定,有谁搭过一把手?现在让他们担任族老已经很给面子!”
“他们的子侄,都在各地,按月拿钱,年底还有赏钱。”
“二弟,你记住了,所有一切都是我们哥俩一手一脚打拼出来的。”
“要不是你去安平,我们根本就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样的话今后我不想再听到。”
“弟谨记!”赵仲心里一热,原来在兄长的心里,还始终记着自己的功劳。
“唉,要是三弟四弟还在就好了。”赵孟满是失神,长兄如父,后面两个都是他拉扯大的,那种如父如兄的情感比赵仲深厚。
在称谓上,哥俩单独在一起,自然按照自家的排序,称呼苏双张世平为老二老三。
“大哥,这是上个月的账目!”赵仲手里拿出一摞。
“别给我看!”赵孟摆摆手:“平日里在军中,我也从不看辎重粮草之类,你只需要告诉我,亏没亏本,赚了多少钱。”
“上个月,最赚钱的地方,还是常山、洛阳,其余地方和以往差不多。”
“总的看来,食盐依然是赚得最多的。哪怕我们减少了粗盐的出货,精盐仍然供不应求。”
不是赵家不想提供,而是有了精盐以后,赵家人基本上就不怎么生产粗盐。
曾经的赵家人,都吃着经常咯牙的那种,不愿意粗制滥造。
“子龙不是说过吗?”赵孟精光一闪:“时不时提提价,理由随便找。”
“大哥,今年以来,价格是一个月上涨一次,就这样还很多人买不到精盐向我们抱怨。”
“二弟,你说子龙这孩子究竟是咋知道的?”想起二儿子赵孟满脸笑意:“当时我们都不敢全力制造精盐,他说这里的利润会越来越大。”
“是啊,一上市刚开门就抢光。”赵仲也是如沐春风:“我记得当年还是你大手一挥,马上用一半的粗盐加工。”
聊起往事,哥俩越聊越起劲。
常言说,假如一个人经常回忆过去,那就证明这人老了。
兄弟俩没老,看到孩子们长大,觉得肩膀上的胆子越来越轻,自然有时间慢慢回忆。
眼看下人们把午饭端上桌,赵仲一拍大腿:“哎哟大哥,我都忘了最重要的事情!”
赵家本身就不是礼仪传家,对食不言寝不语也就没那么严格遵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