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杨氏集团的开端-《九一之小作家》


    第(2/3)页

    今天的秋雨越下越大,南塘镇笼罩在大雨的水幕之中,杂草丛生的马头墙、脏污的青石路面、陈旧的滴水屋檐,这些景色仿佛一副优美清凉的水墨画,一婉转怀旧的古诗。

    进士巷,行人稀少,雨水把青砖和卵石路清洗得格外光洁,水泽反射着暗淡的天光。

    常舒雨和杨子珍放学回家,两人共撑着一把破旧的油纸伞。因为伞太小,两人紧紧挨着,舒雨手揽着子珍的肩膀,而子珍则抱着舒雨的腰部,两边屋檐的水流形成两道长长的瀑布,“哗哗”地溅起无数水花。

    两个小萝莉怕雨水把衣服弄湿了,只好尽量走在路的中间,她们走得很慢,两百米长的巷道,走了五分钟,终于进入杨家的侧门走廊,常舒雨收起了雨伞。

    子珍看着已经湿透的硬底布鞋,炫耀道:“哥哥明天下午就回来了,镇长会派车去接他。哥哥打来电话来,说会给我买一双旅游鞋。”

    舒雨纠正道:“是书记派车,书记比比镇长大。”

    这时,正厅传来一阵喧哗声。

    舒雨好奇道:“难道下雨天了,还有游客到我们家里来拍照喝茶吗?”

    子珍倒是有些开心道:“有些游客很好的,送糖果给我吃。”

    自从南塘镇和杨子建出名后,杨家也跟着出名了,经常都有镇干部、村干部和中学、小学的老师来访,还有一些镇里的高中毕业生们。

    现在镇上大大小小的“知识分子”,都非常留意报刊杂志,一看到杨子建的作品就叫起来,互相传看交流,这不仅是镇党委政府和学校的要求,同时也是他们的自行为,因为文章与他们生活和历史相关。

    他们阅读杨子建写的有关南塘的文章,虽然写得天花乱坠,与实际有不小距离,但看到自己就生活在文学作品里,就感到无比的光荣和骄傲,每次游客来访,他们就会根据杨子建的文章做导游,昂挺胸地讲述着“这风雨桥我天天在下面玩水洗澡”、“这天后宫我常常在里面看电影”、“这古井我经常打水”、“这大宅子就是我的家啊,陈知州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等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