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期间伴随着几声高分贝的尖叫:‘谁喝老娘杯子里的水了?站出来!’ 还有一些不耐烦的同学在试卷上写下名字后,互相抱怨道:‘天天小考周周大考,考毛啊!’ 我微笑着就站在他们身边,在忍不住想插嘴的时候—— 忽然间,眼睛的一切都不见了,光影朦胧,只剩下手里捧着的一张陈旧的毕业照。” 楚女开始倒没什么,但看到最后那句话时,突然间内心最柔软的部位被揉捏了一下,那些过了五六年的记忆猛然涌上心头,泪水像止不住的水龙头淌了下来。 在故事右下角还有一行字: “在还没变成毕业照前,请珍惜你的高中生活——杨子建。” 学生看了这则小故事只认为有点感动,并没什么感觉,但对于毕业出去的校友,甚至在校老师们,看了这则故事,这么简短的小短文,那种莫名的怀念,但那岁月流逝的感触,真的深入骨髓,让人泪湿衣襟。 只有失去了,才会珍惜。 正是这个杨子建这段感动心灵的这个小故事,会让许多成年人放下成见,决定继续读下去。 “故事不错!”楚女擦拭了一下眼角的泪珠,决定继续读下去。 里面的作品,一篇篇都是一中学生的生活所见所想,有学校、宿舍、家庭的记叙文,还有游记和诗歌。 比如钱丽写的一篇《311寝室的大丽花》,通过同舍女生轮流浇水,培养花朵,终于等到开花的喜悦,宿舍女生的友情平淡而感人;比如张怡敏写的《我家的小花猫》,用细腻的笔调,写出了她在学习之余的快乐;还有《芙蓉道上的路灯》,这位学生通过春夏秋冬四季在路灯下读书的感受写了出来,特别是在寒冬的晚上,围巾手套缩着身子抱书而读,像卖火柴的小女孩…… 而这一切,她恍若初见,多少年前,她也曾经经历过。 同样,不少老师和编辑读了,也觉得特别亲切。 楚女难得将校刊读了一遍,四十多件诗文,其中脱离作文范畴,称得到文学作品的,不到十件,但已经非常难得了。 信封附有一封杨子建起草的文学社致谢信,里面内容又是肉麻吹捧又是百般卖萌,最后希望青年报能给橡树社刊开一个专辑,在信后还“威胁”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