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传统,友谊-《九一之小作家》


    第(2/3)页

    芝兰秀绕飞烟室,

    槐桂香迎吐凤人。

    神坛上方挂着“启佑堂”的匾额。

    两边八幅壁画,用水墨画着“程门立雪”、“理学南进”、“治理水患”、“智斗蔡京”等。杨时在世时,教育儿孙俭以养德,逝世后,身后肖然,家徒壁立,但不过两百年,南塘的一支就成了大地主大豪绅。

    左右还有六个小祭堂,用于陈列南塘杨家历代名人的灵位。

    由于是家祭,只要是老杨家的近亲,或者曾经依附过老杨家的亲戚,都可以同来祭拜,其实就是姑丈、大舅等亲戚,在解放前也都是杨家的下人,还有常爷爷的祖先,六百多年前是杨家从哪个人牙子那里买来在南塘安家落户的,早习惯把杨家当成自己主家了。

    解放后,那些礼教大防统统取消,男女平等了,都可以同堂祭拜,这都说明了时代的进步,老一辈也在适应。

    杨子建看着这些,觉得有些沉重,随着祭品一一摆上,他按照老叔公、常爷爷的要求,完成各种仪式,恭恭敬敬的叩首、上烛、上香。

    主房两家、分房三家代表,亲戚家人,依照辈份、年龄按秩序祭拜祖先。

    最让杨子建啼笑皆非的,是案桌上的一叠报纸不知道祖先们认不认得简化字和标点符号,习不习惯横排读文现代与古代的时空交错,原来压在他头上的历史沉重感,竟然不知不觉消失了。

    祭完祖,回到家里时,已经四点半了。

    杨子建随着杨子设、杨子龙到风雨桥下洗了个痛快澡,他漂浮在塘溪的水面上,看着白云悠悠,感觉说不出的畅快。

    六点半,蓝鸿兄妹、张桦、刘德成、苗光辉就结伴顺路过来,约杨子建进城了。

    杨子建告别父母和弟妹,背上旅行包,带着这两天写的稿件,与同学们结伴到南塘镇小火车站。

    月台上,刘德庆依旧充当生活委员,把钱收集起来,如老黄牛般为大家排队买票,蓝鸿与张桦讨论着班上的事,这两个优等生是4班与7班的班长,不过管理风格不太一样,张桦外向,热情好斗,而蓝鸿温和,绵里藏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