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以逸待劳-《明末那些事》
第(1/3)页
夜色昏黑,被乌云遮蔽的皎月黯淡无光,春意尚轻,时至深夜依然寒气犹然。
凤阳西城门前此时大雾弥漫,可见度不足十米。
一众来回奔走的甲士,在军官的督促下,以最快的速度规整武器。
似乎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火药味,紧张的压抑感,让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
站在城头的韩羽,看着琳琅满目的火器震惊的说不出话来,此时的凤阳西城门之上,完全成了明火器的集合地。
固定的炮架上,射程长达五里,威力巨大的红夷大炮,那黑洞洞的炮口令人生畏。
旁边架着不少发射间隔短,可以覆盖杀伤宽敞扇面佛郎机。
还有机动灵活,用途形同现代迫击炮一般的山地虎蹲炮,其他手持火器迅雷统、三眼统、拐子统等应有尽有。
最让韩羽欣喜的是火器之中,还有不少‘万人敌’。
这种大型爆炸燃烧武器,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重40公斤,外皮为泥制,为了安全都装在木框箱,可是守城的利器。
其实从明初火炮生产量相当可观,铸造工艺也很高超,只是问题同样很多。
虽然古代中医学有等身寸概念,制图有分率六法,建筑设计方面实行材分。
但可惜的是在中国古代火器制作中,并没有产生类似的“模数”概念,大多是以重量作为衡量其性能优劣的依据。
如此一来,远远没有以炮身与口径比例为模数参数,以至于火炮各部尺寸组合搭配的性能低劣了不少。
再加上大型火器极为沉重,而且后坐力极大。
有着重而难举,发莫能继的弊端,让火器大多数时候只能作为守城兵器,而不能用来野战。
尽管明朝火器制造工艺弊端众多,但依然引领时代,所谓外夷造火枪,汉人只会造烟花的言论,完全是不了解历史的胡言乱语。
不过就算基恩对明朝火器有着系统性的了解,但想要改变一个时代的火炮铸造体系,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就算韩羽是当朝天子,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那需要一场巨大的变革。
何况现在的朝廷内忧外患,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完全是亡国之兆。
朱由检虽然勤勉,但也实在分不出精力,去关心火炮的研制和性能提升。
不过这些暂时和韩羽没有太大的关系。
目前最重要的是挡住张献忠进攻,守住凤阳城,保住隔壁绸缎铺的林采儿和张老丈一家性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