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买卖上门-《燎唐》


    第(2/3)页

    头一批竹纸有十万余张,用快刀成摞切成四平尺的标准大小。拿先前生产的那些草纸包好,外面又裹了两层油布,连同一些铅笔和石灰,用牦牛装了,由高汉他们护送到布让山口,直接运回象雄。

    “告诉丹巴王,让他再多派点人和牛来,趁着季节好原料充足,多弄点好东西回去。”

    丹巴在汉地呆了十年,对石灰的用途认识深刻。此物不但建筑、生产可用,而且用作城防一洒一片是简单实用的好利器,所以石灰一运到象雄立即便被丹巴列为战略物资储存了起来,同时加派两百人带领牦牛运输队赶赴天竺支援高汉。

    晶儿和石雅不关心石灰,她们只对纸笔上心。把大片纸张裁成书本大小,让孩子们用毛笔抄录教材。

    古汉字太繁琐,学习起来费劲,写起来麻烦浪费纸张,孩子们学习的是简化汉字。高汉走前特意编纂了一本字典,不顾汪子华跳脚反对强行推广了下去,如今孩子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字体。这样做意外的好处是有些东西只有内部人明白,外人看不太懂,间接起了保密作用。

    孩子们有了书本,但都知道这是高老大远赴千山万水才弄回来的,所以日常学习生字先用小木棍儿在地上写,作业则仍就用石板、炭条,只有到考试时才愿意用白纸、炭笔来答卷,而且书写极为工整、仔细,不小心弄皱了一点都要心疼半天。

    面对孩子们这种自发的行为,一众老师们怎么纠正都不行,后来发现这种珍惜对学业有极好的促进作用便也不再阻拦了。

    孩子们作出了榜样,老师们更得以身作则。白纸先用炭笔写,写满了再用毛笔写,正面用完了再用反面,实在用不了了便把所有废纸收集到一起,交给会造纸的工匠们重新回炉、抄制。吃干榨尽每一种身边能利用上的资源,大倡俭朴之风。

    “家贫出孝子,寒门多俊杰。”

    看着在艰苦条件下学习态度极其认真、对知识如饥似渴的孩子们,再想到长安整日声色犬马的权贵子弟们,汪子华不得不感慨万千。

    竹纸好,但废工废时生产周期比较长,不利于快速变成财富,相比之下稻草混料纸的生产就要快多了。

    听说高汉要减少竹纸的生产,乞力徐疑惑地指着泛黄的混料纸问:“这种纸能卖出去吗?”

    “头一批的是试验品,只能作包装用。不过稍加改进便可以卖的比竹纸还要贵。”高汉笑着回道。

    高汉没见过其他天竺纸是什么样的,但原世作过推销员,商品的营销策略倒是知道一些儿。一种商品有时候买的不是商品的本身,而是附加在商品上的噱头。

    从各种花卉中提取出精油加到纸浆里,这样的纸不但颜色鲜艳而且还有香味,裁成一平尺左右,打上精美的包装,适合作豪门贵妇间的信笺,有名的薜涛纸就是这样弄的。

    黄金和黄铜按一比九的比例融成一体,然后磨成细粉,加进纸浆里,抄出的纸就会有点点金光,按贝叶经的尺寸裁好,这就是抄写经卷的好载体。纸厂甚至可以应顾客所需,订制特殊类型的纸张,要是再弄上点相应的暗纹之类的,不信天竺的各种宗教团体不疯抢。

    特意把混料纸抄的厚一点儿,然后按顾客要求的大小裁开用胶糊了,那就是纸盒、纸箱。还可以把纸浆倒在现成的模子里,做成一体的、甚至形态各异的包装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