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大院的"老百姓"(二)③-《北京的部队大院》


    第(2/3)页

    大林由柱子陪着,来向老人家告别。

    柱子的奶奶性情开朗,爱说爱笑,八十六岁了,满脸皱纹如同树桩上的年轮,记录着她历经的沧桑。老人家眼花耳背腿脚不听使唤,但是脑子不糊涂,嗓门特别高,喜欢有人与她说话聊天,尤其喜欢和大林的奶奶一起用僵硬的舌头挖掘陈年往事,有时候她说话说到高兴处,会张着牙齿严重缺编的嘴巴笑上半天。她的笑声常常与东邻的鸡鸣珠联璧合,与西院的狗叫遥相呼应,让外人觉得她们的家里总是比别人的家里有着更多的喜事。

    柱子对别人说过,他奶奶一辈子最远的地方去过县城,老人家为人和善,生性乐观,在家庭生活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失望过、悲观过,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够看得开,拿得起,放得下,天天乐呵呵的,要不然,一个早年丧夫的妇道人家很难逾越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把几个孩子拉扯成人。

    大林这次从北京回来已经看望过她一次,看到侄孙子又给自己带了些好吃的,老人家高兴得干瘪漏风的嘴合不拢,高声问大林:“慌着走干啥,咋不在家多住几天?”

    “我只请了十天假,明天必须走。”大林回答。

    “端人家的碗,受人家管,这个道理我懂。上一次我忘了问你,你在北京干啥活?”

    “当编辑。”

    “干什么?”

    “编------辑------”

    “咱们家有编筐的,有编篓的,你是编什么,我还是没听明白。”

    “我是编------杂志------”

    崔大林解释了半天,老人家似懂非懂,但是知道了面前这个别人都说很有出息的侄孙子,与他的弟弟二林整天在地里风吹雨淋不一样,在北京干的不是力气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