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军家属秦月芳(四)-《北京的部队大院》
第(2/3)页
“是的,他是觉得我这个人心眼太实,办事原则有余、灵活不足,所以总是看不上我,如果不是办公室的老主任坚持,他可能早就把我调离综合部了。当然,我也看不上他,总觉得他这个人具有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但缺少领导干部的思想品质。由于他的职务比我高,所以,只能说他看不上我,不能说我看不上他。他看不上我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我确实没能力,二是他确实没眼光。究竞是哪一种,我说不准,也不想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于副部长退休后非议较多,群众不愿意见他,他也不愿意见群众。听说他今天先找了机关汽车队的许队长,许队长不买他的账,他才又找的我。”
“他是觉得你好说话!”秦月芳边为郑启明准备晚餐,边忿忿不平地说,“我也经常听到机关有人反映,他这个领导心里没有群众,群众当然心里也不会有他,只有你,还一直把他当成领导。”
郑启明从餐厅里搬了一把椅子在厨房里坐下来,对妻子说:“话不能那样讲,他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曾经当过我的首长,只要有这一层关系存在,现在他虽然没有权力要我办事,但我有义务为他帮忙。我很欣赏有人进过的一句话,意思是说,曾经伤害过或者曾经对不起你的人,有的可能比你强大,有的可能比你弱小。比你强大的,你要宽恕自己比你弱小的,你要宽恕他人。于副部长退休了,没权了,相对来讲,是由强大变为了弱小。他以前心里不容别人,应该说确有其事。不容人的人,也正如有些人讲的,有两种可能,一是他自己的心胸容量太二是有些人的人格体积太大。在待人处事上,各人有各人的道德取向标准,对此不可强求,于副部长与我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当然,他也不喜欢我这样的性格。”
“你说话像驴拉磨,净转圈子,我听了有点头晕。不过,有一点我心里很清楚,现在的有些领导,喜欢扛麻袋的,更喜欢送钱袋的喜欢为公家出力的,更喜欢为自己办事的。像你这样只知道埋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人的人,于副部长这样的领导不会喜欢。”
郑启明心里觉得妻子讲的有些道理,但嘴里不愿意承认,底气不足地说:“由于机关不少人对于副部长有意见,他现在有些事情不好意思去找别人,而是让我去办,可能还考虑与我有一层老乡关系,这一点我很理解。”
秦月芳往盘子里盛着炒菜,对郑启明说:“你别再给我讲那些客观原因了,一个领导干部是好是坏,群众这架天平能够把他称得分两不差。你说他与我们是老乡,老乡怎么了,他也没有帮过咱的忙,咱也没有沾过他的光,他就是这么个人,对不讨好他和他看不上眼的群众都没有多少感情。别的话别讲了,走,出去吃饭吧!”
“这不是客观主观的问题。”郑启明在餐桌上坐下来,对秦月芳说,“只要不是敌我矛盾,不是大事大非,人们就应该互相体谅,互相宽容。”
“你比大多数人都懂得体谅,懂得宽容,结果你体谅、宽容了有些人,有些人没有体谅、宽容你,一辈子也没有混个一官半职,最终还是要在行政秘书的位置上退休。”秦月芳依然是忿忿不平。
“人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职位定价值,现在可敬可爱的多是小人物和平民百姓。我在机关虽然没有当过领导,连秘书工作也干不几天了,但熟悉或不太熟悉的人,见了我这个快退休干部的面,依然还是热情招呼、笑脸相迎,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我也因此而满足。这些事情咱们以后再争论,你这次回家多带点钱,对家里的乡亲,过去与你有感情的也好,有隔阂的也好,能帮的就帮一下。还有一点就是说话要有温度、带感情,不要总是那么刻薄。”
秦月芳把筷子递给郑启明,红了脸说:“我并不是有意要说刻薄的话给别人听,有时只是憋不住想开开玩笑,不知不觉的就伤了别人的心,我这个毛病现在改多了。”
“你的毛病是在改,不过不是改多了。前天我碰到黄副局长的爱人老潘,她对我说,你们家小秦退休了怎么不出来跟我们一起活动?总是呆在家里不好,小秦心眼不坏,就是嘴上缺个把门的。老潘的两颗门牙比较突出,我听说你曾经给别人讲过,将来地球上的大象灭绝了,潘大姐的牙齿就是雕刻工艺品的最好材料。还说以后如果大院里组织吃西瓜比赛,潘大姐肯定能得冠军,西瓜皮比任何人啃的都要干净。你还说过,她女儿爱吃瓜子,结果没有长成瓜子脸,不爱吃南瓜,倒是长了一副南瓜面孔,有没有这么回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