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商鞅变法推新政 孙膑马陵杀庞涓-《大秦正史》


    第(1/3)页

    秦孝公执政第三年,商鞅来到了秦国这个大公司。某得了高管职位。

    在商鞅的劝说下,秦孝公开始推行新政策,决定在国内进行变法。同样,任何一次的改革都是会遇到阻力的。哪怕是当时的帝王也是一样。

    孝公想推行的改革措施遇到了国内以甘龙、杜絷为代表的守旧派的反对。双方经过了激烈的争论。

    终于,在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这部法令主要是想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的反正,重塑社会的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地位,并且还让国内的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以及其他的一些措施。

    在献公以前的前几任秦国国君的年代,秦国都是贵族专权,贵族掌控了国家大部分的权利,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而现在商鞅的这部法典,其中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削弱贵族的权利。

    而权利这个东西一旦使用习惯过后,一旦失去,那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秦国的贵族已经在秦国横行了几百年,如今要变天,并且还要贵族也加入到农业生产中,简直是让秦国的贵族阶层无法接受的事情。可以想象,这次变法所遇到的抵触也是很大的。

    商鞅为了推行他的变法,怕老百姓不相信他,不按照新法去做,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十两金子那可是一笔天文数字的财富。众人围在木头前都没人相信。也没有人去扛这根木头。商鞅于是又加价,把价格提升到五十两,没想到价格越高,更是越没有人相信。

    这个时候,人群中出来一个人,说:“我来试试。”就真的把木头扛起来,从南门扛到了北门。等于通城而过。商鞅立刻派人送来五十两金灿灿的黄金,搞了一个当众颁奖典礼。

    当然这个扛树的人是不是商鞅的人,我们不得而知。

    这一次全城的广告宣传做的非常成功。老百姓知道了有个人言出必行。

    虽然抵触较大,但是有国君在背后撑腰,终于在三年后,基本上成功推行了《垦草令》这部第一步改革法典。改革的步伐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秦国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以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这个职位相当于后来的当朝宰相,正式成为秦国高管。

    然后,商鞅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二次变法改革。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十二等军功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严惩私斗、改法为律,制定了秦律和推行小家庭制度。

    商鞅特别注重国家农业的发展,他认为一切非农业的职业对国家都是没有好处的。比如商人和官吏,虽然在社会生活中都有其特殊作用,但是那些以技艺为业、游说好辩为职业、学诗书为业的人,都是一些不事生产的人,都是社会的蛀虫,都应该受到打压。

    于是他加大对工商业和非农业人口的税收,实行粮食高价政策、限制雇工数量,并且不准开设旅店。并且为了增加本国的农业人口,他已经等不及让人口自然增长,认为这样速度太慢,不断的从别的国家招徕人口,采取优厚的移民政策来吸引外国人,但是,这不是招商引资,而是招人务农。

    这个观念虽然从现在的目光来看是不正确的,但是在战国时代来讲,农业人口占到整个国家百分之九十以上,也是符合实际的。

    商鞅还反对国民读书,主张人民愚昧无知。他认为,只要人民有了文化就不好管理,有了文化以后就会对国家的政策提出各种质疑。有了文化以后,还可以跑到其他的国家任职。有了文化以后会扰惑民心。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使人民没有文化,越愚昧越听话,越利于统治。关键是,哪怕一个人去读书了,就少了一个种地的了。这与他极度重视农业的观念是严重的背道而驰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