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周倾-《五行书》
不错,一直被冰雪覆盖着的不周山,居然是一座活火山。笔ΩΔΩ趣』阁WwΩW.ΩbiqUwU.Cc而且,还是一座一喷,就很难停止的极度活跃的活火山。毫无疑问,之前从小平台地下喷射而出的热气流。其实,就是不周山地下的岩浆在活动时,蒸腾出的热气。而小平台上面的温泉湖,之所以出现在没有地下水脉的地方,很显然也是因为,不周山的地下拥有“火脉”。
只不过,之前小平台处水火两种属性的灵气的平衡,以及一直不间断的涌出的热气流,全都在为减轻不周山内部的压力做着贡献。从而也就造就了不周山不会喷的“假象”。
遗憾的是,重与祝融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还因为平衡的打破,堵住了不周山倾泻压力的出口。
尽管,重与祝融,因为不了解不周山的历史,不知道自己会犯下何等样的大错。但是,重与祝融,还是依靠过人的眼力与技巧,主动为不周山重新开辟了泄压的“窗口”。
只可惜,重与祝融现这一切都现得太晚了。重新开出的泄压窗口,虽然使得逐渐积攒起来的压力,最终有了释放的地方,却最终没能维持住不周山内部的压力平衡。不周山内部的热气流在一瞬间就被释放一空,紧接着,炽热滚烫的岩浆,也随着气流的快涌动,被带到了地面之上。
这种气流对岩浆的带动,无异于决口的堤坝,对于洪水的引导。冲上云霄的岩浆,在一瞬间,便改变了不周山半山腰上面的灵气分布。而这种分布,显然是一种由一个极端向另一个极端的剧烈转变。
如同雨水对焚风所做的一般无二,地心岩浆带动得火属性灵气的肆虐,轻而易举的就将本来积蓄在空中的水属性灵气排挤一空。也如同重与祝融一开始的对决那样,在火属性灵气与水属性灵气交汇的地方。大批量水属性灵气凝结而成的冷气团,受热之后被直接气化。而后又由于天地之间对于灵气体积的限制,不得不化作雨水落向地面。
地面,即是不周山的山体。而不周山绝大部分的山体,全不都覆盖在皑皑冰雪之下。凝结成雨水落向地面的水属性灵气,在接触这些冰雪的一瞬间,便会被重新冻结成冰块。然而,这并不是不周山上面水属性灵气轮回的终点。
喷的岩浆,并不会因为落向地面之后,便流回地下。相反的因为地下的压力太高,岩浆只能顺着山体不断地向下滚落。这样一来,刚刚因为变成雨水落下,所以被冰冻成冰块的水属性灵气,再次完成了一个从固态到气态,再由气态到液态的变化。然而,这并不能阻止这些水属性灵气,在联合了更多的“同伴”之后,再次变成固态,进入新的一圈轮回。
随着水属性灵气一遍一遍的轮回,参与轮回的水属性灵气,也便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便是,不周山周围的降水,在不断地扩大着范围。而遗憾的是,不周山与其它山峰,并不太相同。不周山虽然占地极其广袤,没人能知道不周山究竟方圆几何。但是,不周山也一样足够高耸,没有人知道不周山山高几何。这也就造就了不周山,像个无比粗大的柱子一样的山体。
渺小如人族,在攀登不周山的时候,并不能太深刻的感觉到不周山那种近乎直上直下的“体型”。但是,水火两种属性的灵气不断碰撞产生的雨水,却早已远离了不周山的山脚,向着不周山周围的所有地方,无差别的浇灌了下去。
通过对不周山围度的想象,我们不难再次想象不周山上的冰雪所化成的雨水,究竟有多么巨大。依照不周山没有人能丈量出大小的山体来推断,降落向不周山周围的雨水,绝对不会小于天河倒灌人间的感觉。而此时此刻,面对好似天河倒灌一般涌来的雨水的,却大多数都是普通的人族百姓。
毫无疑问,因为重与祝融之间的争斗,引了一场针对于百姓的巨大洪水。而此刻的重与祝融,在经过了短暂的震惊之后,却再一次因为这次的事件责任究竟在谁,而打在了一起。对于这两个拥有神格的凡人来说,此刻漫天岩浆伴随着冰雨的环境,反而更加适合他们挥。因为,在冰雨与岩浆的对撞之中,数量庞大的混沌属性灵气诞生在重与祝融的周围。借助与自己的神力属性相同的混沌属性灵气,重与祝融都能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补充好自身的神力。
或许,重与祝融都不清楚,自己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动手,究竟意味着什么。被水火两种属性的神力相互碰撞而引动,变得更加狂暴的水火两种属性的灵气。以一种好似被焚风催动的暴风雨的方式,席卷了整个西洲大地。
或许,从遥远的东洲,横跨整个人族所能掌控的天下,来到这不周山上。已经能完全消除重与祝融在战斗的时候,所引起的灵气乱涌对九黎城外的战士们的影响。但是,此刻看来,重与祝融来到不周山,就连能不能分出胜负都尚且未知,却更加像是在为西洲的人族,专门带来苦难与折磨。
或许,这就是由凡人继承神格,所必然会带来的苦难与磨砺吧。重与祝融这两个拥有神格的凡人,也在尽心尽力的尽情释放自己身为凡人掌控神力所能造成的最大破坏。只不过,如果让他们见到眼前西洲的人族,在洪水面前那不堪一击的孱弱表现,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在今日来到不周山决斗。
不过,不管重与祝融会不会后悔,这对于人族都显得不重要了。没有能力知晓为什么天空好像漏了一般降下大雨与洪水的人族,自然不会考虑去找重与祝融讨要说法。而有能力知晓这一切的人,又怎么会只停留在讨要说法上面呢?人族中现存的五个大帝,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天下不同的地方感知到了不周山的变化。他们不约而同的没有留下任何交代,便在第一时间赶向了不周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