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枪炮齐鸣(上)-《新宋英烈》
第(2/3)页
王崤峻得了一双儿女,“清园”上下所有人都喜气洋洋的。“静园”、“凉园”、飞龙寨各处也都得了消息,大家纷纷通过电台向王崤峻表示祝贺,并且约好了一个月后,所有穿越者都会齐聚“清园”喝满月酒。
或许是王崤峻这一双儿女的诞生带来的好运气,从五月中旬开始,穿越团队各方面工作不断传来好消息。
五月下旬,经过数月准备,被张维信命名为“塘沽盐场”的晒盐场开始试生产,据刘文东和谢天讲,从最初的这些天看,晒盐的效果不错,第一批盐的出产指日可待。
同样是在五月下旬,“凉园”中的高炉与平炉均建设完成,于文德与手下的工匠经过多日准备,开始点火试炼,并在六月初二这天炼出了第一炉钢。虽然受限于现在的生产条件,第一炉钢的品质还无法与前世现代化炼钢厂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却也能够满足团队目前对钢铁产品的需求了。用机械科和武器科成员的话讲,就是这种钢已经可堪一用,只不过用其生产出来的各种设备、装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条件受一些限制而已。
随着钢材开始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武器科不但开始用钢材来制造新的燧发枪,而且还开始按照李俊武、周磊等人提供的图纸,用钢材试制更加先进的火器部件。例如,在前世非常著名的,德国毛瑟1898式7.92毫米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英国李.恩菲尔德式7.7毫米旋转后拉枪机式步枪、苏联m1944式(莫辛纳甘)7.62毫米步骑枪等等,各种李、周二人能够画出详细图纸的手动步枪——考虑到钢材质量和弹药消耗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机枪一类的连发步枪还没有被武器科提上研发日程。
除此之外,在李俊武的建议下,武器科甚至用钢材浇铸出了一门口径约一百二十毫米的前装火炮,用来试验自产钢材制造火炮的可行性。
机械科除了开始用这些钢材设计制造各种加工工具外,还通过集思广益,大家一起想办法,通过利用流经“凉园”的南直河,驱动经过改装的装甲抢修车上的车载发电机,实现了为从抢修车上拆下来的简易机床供电,再配合用车上携带的现代高硬度钢材加工的刮刀,成功为武器科生产的枪管加工出了膛线,解决了武器科生产现代步枪过程中的一大难题。
只是,由于缺少必要的材料——北汉那边的黄铁矿还没有送来——所以化工科的刘文东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阶段还不能展开现代火药的研发工作,所以除了那门前装火炮外,武器科生产的其他武器零件虽然已经被成功组装到了一起,但都不能进行相应的试验。
不过,不能试验步枪并不会影响武器科以及其他团队成员对前装炮的试验热情,就在阴历六月二十六这天,委员会的四位委员、科技部、保卫部、军事部等部门的成员,以及飞龙营小队长以上的骨干齐集“凉园”,准备参加即将在棱堡炮台上进行的火炮试验。
上午十时,所有观看者都上到了位于棱堡后面,“凉园”外围防御墙之内,距棱堡大约百米左右的一座临时搭建的木头高台上,等着观看这门前装火炮的第一次发射。在负责清理射击场的游骑兵报告预设弹着区一切正常,无任何人员存在后,李俊武向守在火炮边的两名工匠举手示意,让他们向火炮中装填火药和弹丸。两名工匠按照李俊武事先教授的步骤,将份量最轻的,一号药包中的一斤半黑火药塞进了炮膛内并压实,然后又把一颗当作炮弹的铁球塞了进去,最后再塞上防漏气的木塞,以充分利用火药的能量。
一切都准备就绪后,两名工匠将长长的引线插入导火孔,点燃引线,然后以最快的速度撤离火炮所在的炮台,跑进“凉园”的大门之内躲避,以防发生炸膛事故。引线的长度很长,燃烧的速度也不是很快,因此从点火到发射中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虽然这段时间间隔其实不过几分钟,但对于当天参加试验的穿越众,特别是武器科的穿越者成员来说,这几分钟的时间仿佛有一年那么长。就在大家开始担心是不是引线出了问题的时候,火炮的炮口处突然冒出了烟雾和火光,紧接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传进了参观者的耳朵里,猛烈的刺激着他们的耳膜。
除了穿越众外,其他参与试验的人都被这一声巨响吓得不轻,有几个上了些年纪、胆子比较小的工匠被吓得坐在了地上。个别工匠甚至以为是试验惹恼了神灵,吓得跪伏在地,浑身如筛糠一般的颤抖着,对着火炮的方向连连叩头,救神灵恕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