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刘文静之死2-《出众风流长孙皇后》
第(2/3)页
就在武德二年(619年)的8月份,李渊下旨杀死了刘文静、刘文起,并抄没他的家产。刘文静临刑之前,拍着胸口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时年五十二岁。
现在,他就要走向死亡,心里反而如一池静水,波澜不惊。他希望临死之时,再见秦王一面。该提醒他一句,功劳越大,危险便越大,尽管他是当今皇上的儿子,也不能掉以轻心。
他沉默了,一句话也不再说。还能说什么呢?当年因为与李密联姻,他被隋炀帝下大狱,他又极力怂恿李氏父子起兵反隋,自己也身冒矢石,生死相随。但是万没想到,自己没被隋炀帝杀害,却死在这个自己用双手捧起来的大唐天子的手里。这便是政治,这便是帝王之术。伴君与伴虎,自古以来,功臣良将之中,有多少冤魂枉鬼?
开始,这平空而降的塌天横祸,将刘文静震得懵头转向,他极力辩白,无济于事。又一再要求面见李渊,李渊却拒而不见。慢慢的,他冷静下来了,开始明白这是李渊要杀他,不仅仅是裴寂从中做祟。
结果不言而喻:刘文静以谋反的莫须有罪名,被判死刑。
当然,自己的儿子从本质上不可与杨广同日而语。然而事涉皇权,对这个世界上最诱人最耀目的至高权力,不能不万分小心。所以,为了大唐的千秋万业,还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为好。
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情感。作为一个宦海浮沉大半生的老政客,他自然懂得功高震主的道理。虽然秦王是自己的亲儿子,功劳太高,势力太大,党羽太多,对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在秦王周围那些谋臣骁将之中,他认为最危险的便是这个刘文静。自己在还好,但自己百年之后,难保刘文静不会撺掇秦王篡位。当年杨广弑父杀兄的血的教训,他不能不汲取。
在李渊的内心深处,对于刘文静与李世民那种极为特殊的亲密关系,早就怀着一种说不清楚的隐忧和反感。
李渊与裴寂私交甚笃,在许多事上都是言听计从。而对于刘文静,却总觉得他有些恃才孤傲。更有甚者,横在李渊和刘文静之间,还有一层不足为外人道的隔膜。
“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了他,必会留下后患。”
自太原起兵以来,刘文静过关斩将,身先士卒,屡建大功。又两次出使突厥,在关键时刻阻止了突厥与薛举的连兵进犯,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其功劳远远超过了裴寂。裴寂妒其功,又畏于他的文韬武略,深怕有一天,自己的首辅之位会被他取而代之。因此,便抓住这次机会大作文章,欲置刘文静于死地。
“裴监哪,你说说,该怎么处置刘文静?”
对于怎么处置刘文静,李渊陷入了空前的为难之中。这天下了朝,他独留下了裴寂。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