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母子相认-《三国小兵之霸途》


    第(2/3)页

    “杀啊!杀死一个新汉军够本,杀两个就赚了。我们袁军誓死不屈!”

    袁谭身先士卒,冲出了官衙。

    一支军队,他们的思想,的确是受到他们的主将所控制,袁谭虽然说不上是他们的军魂,可是,他们先就是袁军。他们的一切行动,都要听从袁谭的指令。

    所以,袁谭一动,集结在渤海城官衙的袁兵,马上就动了,如潮水一般压出来,似要把围住官衙的新汉军一下子淹没似的。

    看到袁兵这样如自杀式的冲锋,公孙瓒、文丑、戏志才等人,都愣了一下。

    不过,也仅只是愣了一下罢了,在新汉军大军面前的袁兵,已经是强弩之末,要消灭他们,也只是弹指之间的事情而已。

    “弓箭手预备……放箭!”

    公孙瓒高举长刀,猛然下令。

    齐列于官衙广场的新汉军,弓箭手再已经准备好了,随着一声令下,嗡的一声作响,几乎同一时间,成千上万的新汉军弓箭手,箭矢离弦,嗖的一片鸣响,仿如一片乌云似的一片箭雨,一下子向冲锋过来的袁兵倾压过去。

    “啊啊啊……”

    箭雨有如一股狂风,一下子刮到了袁兵的军阵,眨眼之间,冲锋在前的袁兵,便成片成片的倒地,似乎他们是故意冲进箭雨之下送死一般。

    此刻的袁兵,事实上并没有任成的战阵可言,他们几乎都是受了袁谭的号召,头脑一热便冲过来的,互相之间,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掩护。当然,除了重盾刀的掩护,一般的袁兵,在箭雨覆盖之下,是绝无幸免的。

    袁兵前赴后继续,一片片的倒地,再冲上前,再倒地。

    此刻的袁谭,他是幸运的,因为,他在冲前的时候,贴身的亲兵,将他一把拉住了。

    尤其是逢纪,他亦前上来,从后将有点疯要冲锋的袁谭给死死抱住。

    “少主,不可啊。”逢纪知道这个时候,他不能不说了。

    他急急道:“少主,莫要死拼了,到了现在,还是投降吧,唉,你错了,错得离谱,其实,你投降并不算什么,而且,刘易也绝对不会拿你怎么样的。”

    官衙之前,已经成了一个血肉地狱,无数的袁兵,惨叫连连,满身箭矢倒在血泊当中。

    箭矢呜鸣的响声,振聋聩。

    逢纪在袁谭身后的喊话,袁谭根本就听不见。

    他用力的甩开逢纪,红着眼喝道:“拼了!跟他们拼了,哈哈哈……”

    他已经着了魔,看似已经忘了生死的样子。

    可是,这种前赴后继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

    那些叫嚷着冲上去,却一片片被射杀,根本就冲不过去的情况。让这些头脑充血的袁兵有如被当头泼了一盘冷水,一下子清醒了过来。

    看似他们与在官衙前围着的新汉军士兵,就只有两、三百步的距离,只要一个冲锋便可以杀上前去与新汉军缠战在一起,只要杀上前,就算是咬,都要咬死一个新汉军的士兵陪葬。

    但问题是。他们能冲得过这一片死亡地带么?不管冲上去多少人马,那新汉军的弓箭,就真的如下雨一般,不停的落下来,上去多少便死多少。这种完全只有被动挨打,却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让袁兵感到绝望。

    连平等对战的机会都没有,他们还可以再战么?

    一时间,袁兵不敢再冲上前,而是惊骇的通后。

    “住手!”

    这个时候,刘易赶到了。

    新汉军的弓箭兵,总算是停止了放箭。

    刘易策着白龙马,一手提着翻龙长枪。一手怀抱着一个人。

    怀内的正是张夫人。

    刘易在城外军营,就等着渤海城被攻破,在收到渤海城被文丑攻破的消息之后,马上便带着张夫人进城。

    刘易喝停了新汉军弓箭兵的攻击,便一紧抱着张夫人的手,对怀内的张夫人道:“夫人,你先闭上眼睛,我让你睁开再睁开吧。”

    官衙之前。实在是太过可怖了,方才一会儿的工夫,被新汉军弓箭兵直接射杀的袁兵,起码有数千人马,数千人集中倒毙在一个并不算是太大的校场上,他们身上流出来的鲜血,早已经汇流成一片。在正午的阳光之下,散出一片红色的血光。

    刘易不想怀内的佳人看到如此血腥的场面而受了惊吓。

    “夫君,我、我不怕,快、快看看谭儿在哪里。”张夫人早便看到了这个修罗地狱。早已经恶心欲呕,脸色都已经没有了一点血色。

    “夫人放心吧,袁谭应该没事,你等着。”刘易知道张夫人思念儿子的心,有点无奈的策马到了军阵之前。

    对于刘易来说,如果袁谭早能与自己见一次面,让他与张夫人相认,恐怕就不用张夫人如此担心了。而不管袁谭的意见如何,刘易亦可以放开了手脚攻击渤海城,不用瞻前顾后了。

    现在,刘易对于张夫人与袁谭相认之后,袁谭是否可慰张夫人之心的事,刘易感到有点不太乐观。起码,通过袁谭誓死都不愿投降的事当中可以看得出,袁谭早已经不再是张夫人心目中的那个儿子袁谭了。

    或者,袁谭的出身,已经注定了袁谭的性格,导致他不太可能接受得了张夫人与自己的事,更不太可能会背弃袁绍这个父亲,而随母亲一起走,一起生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