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5章-《定秦曲》
第(2/3)页
但是,在这个时代,吴棫在《毛诗叶韵补音》等著作中发现《诗经》的押韵现象是有规则的,他通过对韵脚字系统的考察,把中古韵类归纳成九个韵部。虽然吴棫缺乏明确的历史概念(他把唐宋和先秦的韵脚字混为一谈)他的研究迈出了进入正确的路线的第一步,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除了他以外,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进行了古音的研究。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想法,认为“古诗无叶音”,并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他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把《诗经》的韵脚整理起来,分析这些字的押韵行为。
在《诗经》押韵的字通常属于《广韵》的不同韵类,这是因为这些字的韵母在上古音相近或者相同,后来到中古音变得不一样。但是,上古音的押韵行为有理可寻,可以按照这些押韵行为把中古韵类分配成几个组,这些组叫做“韵部”,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可以在《诗经》押韵,但是有些中古韵类同时出现在几个不同韵部。顾炎武把韵类归纳成十个韵部。虽然他对韵部的划分不够严谨,忽略了许多重要的对立,但是他建立了上古音研究的奠基,一直到现在,他的“离析唐韵”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
清朝学者构拟古音的方法与现代语言学家不同。他们当时认为,属于同一个韵部的中古韵类在上古时代有相同的发音,后来其中一个韵类保留了原始的发音,其他的韵类发生了变化。这个构拟方法有严重的缺陷。
……
而在隋唐之际,汉语独特的“读音字典”出现了,那就是韵书和韵图。这是古人对汉语音韵进行分类的专门著作,如《切韵》、《集韵》、《广韵》等。
而这种“读音字典”主要对应的是中古音。
中古汉语的研究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由于中古时代没有录音设备,人们只能透过客观的记录而重构中古时代的汉语。现时中古汉语利用下述三种基本资料之上重新构建
1隋朝和唐朝,宋朝的韵书(《切韵》、《经典释文》、《广韵》)等;2根据韵书编成的韵图;3南北朝和隋唐诗人的用韵情况;4各个汉语方言(如官话、六南,晋语)残留的中古汉语痕迹;5日语、韩语和越南语的汉字读音;6梵汉、藏汉对音,用汉字音译梵语、藏语词的材料。
《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编辑的韵书,是中古汉语语音研究的最重要的依据。该韵书到底代表哪个地方的语言,学界争论不休,议论纷纷,有以下几个观点
《切韵》代表长安的方言。《切韵》代表洛阳方音。《切韵》是金陵和洛阳的综合体系。
陆氏采取从分不从合的原则只要在他参考的某一个方言里,两个字的韵类不同,他在《切韵》里用不同的反切下字来记这两个字的韵母,尽管在其他方言里这两个字发音相同。所以,《切韵》的音类(声类、韵类和调类)代表所有方言里的所有音类的对立《切韵》分的音类比任何一个具体的方言分的音类还要多。
《切韵》的音类划分和同代的《经典释文》和《玉篇》相当一致,陆法言、陆德明和顾野王三位学者不谋而合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证明《切韵》不是陆法言凭空捏造的。
《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保存了在唐代当时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历代学人推崇。
《经典释文》的序言如下
夫书音之作,作者多矣。前儒撰着,光乎篇籍,其来既久,诚无间然。但降圣已还,不免偏尚,质文详略,互有不同。汉魏迄今,遗文可见,或专出已意,或祖述旧音,各师成心,制作如面。加以楚夏声异,南北语殊,是非信其所闻,轻重因其所习,后学钻仰,罕闻指要。夫筌蹄所寄,惟在文言,差若毫厘,谬便千里。
夫子有言「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斯富哉言乎,大矣盛矣。无得而称矣!然人禀二仪之淳和,含五行之秀气,虽复挺生天纵,必资学以知道。故唐尧师于许由,周文学于虢叔,上圣且犹有学,而况其余乎?至于处鲍居兰,玩所先入;染丝斫梓,功在初变;器成采定,难复改移;一熏一莸,十年有臭。岂可易哉?岂可易哉?予少爱坟典,留意艺文,虽志怀物外,而情存著述。粤以癸卯之岁,承乏上庠,循省旧音,苦其大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竞生穿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职司其忧,宁可视成而已?遂因暇景,救其不逮,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古今并录,括其枢要,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繁而非芜。示传一家之学,用贻后嗣,令奉以周旋,不敢坠失,与我同志,亦无隐焉。但代匠指南,取笑于博识,既述而不作,言其所用,亦何伤乎云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