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6章 国家经济(中)-《定秦曲》
第(3/3)页
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由于几乎所有计划经济体制都依赖于指令性计划,因此计划经济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而其中大部份的资源是由政府所拥有的,并且由政府所指令而分配资源的,不受市场影响。其余的三种经济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和混合经济体系。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而计划经济最早大规模实施的是后世的苏联。
在其国内战争期间,由于苏联当时的小农经济已无力支撑国家财政,其领导者列宁最终在列宁在1919年3月所写的《俄共(布)党纲草案》中提到:“俄共将力求尽量迅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
这就是说,要取消商品生产,取消市场和市场经济,一切经由国家“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管理经济生活的运行。
而在苏联的国内战争期间,俄共(布)正是按照列宁的上述思想,采取了“最激进的”战时**。
这一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征集制”。
这就是由国家确定征收粮食的计划总额,自上向下,级级摊派,直到每个农户。按国家规定的固定价格向农民征收,窝藏粮食者要受到严厉惩处。该制度还规定,不仅征收粮食,还强征其他重要农牧产品,如土豆、植物油、棉花、麻类、皮革等。这种征集制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种强制性的无偿剥夺。对这些产品实行国家垄断,不准私人销售,这就取消了商品买卖和市场。
(2)对大中小型企业,一无例外地实行工业国有化,对特小型的(5人以下)则实行国家监督和订货。
(3)在流通领域,取消自由贸易,采用交换关系实物化。
(4)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所属各管理总局,直接进行垄断计划管理。
到1919年底,即在实施“战时**政策”最极端的时候,整个国家生活全面实行了经济实物化和无货币结算。192o年1月,又下达《关于撤销人民银行》的法令,宣布银行机构与财政部合并。《真理报》还为此表专论,肯定了这种撤销银行和废除货币的做法。
采取上述措施的结果,是在国家极端贫困和战争条件下,通过国家之手集中分配,暂时保证了军队和城市的供应,从而取得了内战的胜利。但战时**实行的农牧产品征收制,沉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严重社会政治危机,引民怨沸腾,民众四处骚动。最突出的是,生了安东诺夫农民起义和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这使苏维埃政权处于命悬一线的严重危险中。
而取缔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先违背了社会的客观规律。有小生产者,有分散经济,就必然得通过商品市场进行交换,否则,经济就会变成一滩死水,关闭一切财富的源泉。
实施战时**后,农民丧失生产积极性,土地大量荒废;城市工商业萧条,工厂大量倒闭,工人失业,经济一团糟糕,工农业生产大幅度滑坡。
到192o年,苏俄国民经济破坏到这种程度:大工业产值比战前减少6~7成,年冶炼生铁仅11.6万吨,约等于战前的3%;煤比战前减产2\/3,石油减产3\/5,纺织产量减少19\/2o;农产值仅等于沙俄时代的65%;铁路有3o%停运。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