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定秦曲》


    第(2/3)页

    同时因为德国的领土在一战后始终不完整,国家最基本的安全利益没有得到维护。德国经济受到美英法等国的一定控制,当美国爆经济危机时,德国立刻被卷入经济危机中。

    所以德国的经济要快、健康展必须依靠本国力量,加大自立的生产资本的投入,进行扩大再生产,才能真正展德国的经济。可是,如前所述,德国在一战后丧失了领土、人口、殖民地等资源。所以德国要展经济,必须重新夺回这些资源。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恶化导致国家“安全设定”的强化,使之更倾向于采取对抗性行为。在这样一个国家安全的基本利益亟待恢复、经济展要求扩大国家安全利益的形势下,鼓吹战争和扩展“生存空间”的希特勒法西斯纳粹分子上台了。

    1933年1o月,德国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3月,德国以法国修改宪法为由,公开撕毁凡尔赛军事条款。

    1936年3月7日,德军3万余人进驻莱茵区。1936年8月,德国拟定“八月计划”进行扩军准备。至此,凡尔赛条约已经被破坏殆尽,德国为维护其安全利益迈出了第一步。在外交政策领域,大家公认的是希特勒并不代表着与过去的彻底的决裂,恰恰相反,他的思想和行动与他之前的德国领导人是相同的。

    戴维?卡莱奥精辟地指出:“在外交政策上,帝国和纳粹德国的相同之处是很明显的。……”即使没有希特勒和他的凶残意识形态,德国也肯定会在2o世纪3o年代末成为一个具有侵略性的国家。

    然而,纳粹法西斯是一种以战争为目的的极端民族主义。国家强力机构和利益扩张集团对国家机器的主导和控制是国家采取冲突战略并且实施冲突行为的决策原因。

    它所主导的统治阶级对安全利益的主观判定过于偏激,对自身安全利益目标和范围的界定已经严重偏离了它所应该覆盖的范围。由此,导致了德国法西斯对其扭曲的安全利益的疯狂追求,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

    国家维护安全利益,从本质上来讲就是维护对安全有好处的现状或改变对国家安全不利的现状。国家对安全利益的界定范围,应该以其自身的实力为基础。只有国家对安全利益进行正确的判断,对安全利益的维护才有可能成功。

    外交政策的演变无不体现着国家对安全利益的维护。德国的外交政策演变始终体现着对其安全利益的维护。当安全利益界定是符合德国当时的国家实力和国家较正当的利益要求时,德国维护安全利益的行动就会成功。反之,则必然失败。

    而慕尼黑会议则是可以看成是德国当时的“弱国外交”的一种胜利体现:

    1938年9月29~3o日,英国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纳粹德国元希特勒和意大利相墨索里尼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捷克斯洛伐克的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四国脑会议。

    慕尼黑会议召开前,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居住着3oo多万德意志族,大部分居住在该国的苏台德地区。德国法西斯利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之间问题挑起事端,为侵略制造借口。1933年1o月,德国扶植苏台德日区德意志族,充当侵略工具。

    1938年3月,德国强行兼并奥地利。

    4月,希特勒唆使德意志族人要求苏台德区“自治“,德军同时在德、捷边境集结,进行武力威胁,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决心抵抗。希特勒被迫暂时退却。

    9月12日,希特勒在纽伦堡表演说,公开宣布要援助苏台德德意志族。当晚苏台德地区生暴乱,出现九月危机。

    9月15日,张伯伦赴德国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举行会谈,不惜一再退让,表示英国“承认苏台德脱离的原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