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2章-《定秦曲》


    第(2/3)页

    秦时,东南沿海一带被称为百越之地,这里居住的少数民族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越人,因其分部众多,故称为百越.

    百越大体分为东越(又称东瓯或瓯越)、闽越、南越、西瓯等几个部分。东越居住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流域,以温州一带为中心;闽越的势力范围以今福建的福州为中心;南越分布于今广东的南部、北部和西部地区;西瓯活动于今广东的西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

    百越居住的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物产丰富、幅员辽阔,但由于为山川所阻隔,远离中原,至秦时他们仍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社会的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而据说在秦国横扫六国时期,始皇帝就将百越列为下一个攻击目标。

    在张嘉师所在的后世,则是有一种观点:那就是第一次秦攻百越之战也被称之为“秦瓯战争”。

    这种观点的根据是:百越军队主要由于百越土著部队的最初领是西瓯国领译吁宋(西瓯国的位置在现在的广西),而其实参战的百越军不仅仅是西瓯**队,其他百越地区的越人其他土著武装也参加了战争,但是总指挥是西瓯国领译吁宋、而主力是西瓯军而已。

    “译吁宋“这个名字很多历史学者都认为是百越土著军领的名字,但是也有不同看法,说“译吁宋“这三个字很可能是百越军总指挥官在战场上喊的口令,因为“译吁宋“这个三个字和现在两广的壮语和粤语的“一二三“都很相似,秦军是外来人,这次战争秦军并没有深入两广腹地,对西瓯军的底细应该也了解不多,所以有可能把百越土著军的指挥官在战场上喊的口号当作该指挥官的名字了。

    但是可以确定该战争的百越军领确实为西瓯国领,至于该领是不是叫译吁宋?如果不是的话,那战争中西瓯国领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西瓯军在战场上喊“一二三“?这些都已经无法考证。

    秦军在这次战争中的参战兵力以及组成,在几乎所有的史书中都说到秦军调动5o万大军在屠睢的率领下进攻百越,在《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使尉屠睢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

    史书当中描述的大军是五十万,但是根据一些记载则是则五十万大军并非同时作战的。

    在后世的广东和广西的地方志中记载,秦军在开始时期是屠睢一路和赵佗一路这两路一共2o万人马最先动进攻。但是那剩下的3o万人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加入战争的呢?从史书上看,剩下的3o万人应该在前线部队陷入战争泥潭,也就是在屠睢写部队缺粮的战报给秦始皇以前就出动了,因为在屠睢写的信中说到了自己的“五十万大军已经伤亡甚重“。

    后世根据考证,其中一路秦军开始攻击的是东瓯闽越地区(主要在现在福建),这路秦军也是五路中最晚才加入两广战场的一路。秦军这5o万大军到底是那里的兵为主呢?根据我们湖南等地的地方志记载,秦军这次战争所动用的部队还是以以前灭楚国的部队为主力,但是为了适应南方作战,秦军这5o万大军中也有不少于1o万人的原楚国部队。

    百越军在这次战争中的参战兵力则几乎没有任何史书有比较确切的记载,只能从部分考古资料中看出百越军的人数要远远少于秦军,而且当时的岭南百越基本上为蛮荒之地,交通不便,原始森林密布,自然环境恶劣,所以当时的两广总人口数根据考古学家的估计都不会过5o万,当时能战的适龄青壮年大致在5万人上下,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类似“百越土著军人数仅及秦军十分之一“的说法。但是不管怎么样,秦军的兵力是占绝对优势的,秦军为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是不惜代价的。

    关于战争的经过,秦军五十万大军虽然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在装备上更是要远远过百越部落军队,但是战争的过程却令秦军感到了战前从未想到的艰苦和压力,在战前,秦军考虑到了粮草可能会出现问题,也考虑到了南方炎热的气候对于大部分出生在北方的秦军士兵的不适应。

    但是秦军到了两广后才现,战场环境的恶劣以及敌军的乎寻常的凶悍顽强都是以前始料未及的,在史书上记载了以西瓯军为主力的百越军队的顽强抵抗,百越军在领“译吁宋“的率领下与秦军进行了惨烈的激战,秦朝大军步步艰难,节节受挫,损兵折将,迟迟不能进入越人的世居领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