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定秦曲》


    第(3/3)页

    长壁开采–长约3oo米以上的采掘面。一台精密的采煤机在煤层巷道中左右移动。松动的煤炭掉入刮板输送机中,并移出工作面。

    连续开采–利用一台有碳化钨钻头的机器从煤层中刮下煤炭。在“房柱法“系统中操作–在一系列约1o米的房间区域中工作。

    爆破开采–传统的开采方式。使用炸药打碎煤层,将煤块收集放在矿车或运输带中。

    短壁开采–使用连续开采的机器。类似长壁开采有着可移动的坑顶支撑。

    而在先秦时期,煤矿的使用并不算是太过广泛,但是从另外一种矿产开就可以看出斜井式的通道在古代已经有较为成熟的运用。

    这种矿产就是井盐。

    ……

    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展的过程。

    早在战国末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生卒年不详)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

    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凿井时,使用“一字型”钻头,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

    卓筒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此后,盐井深度不断增加。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千米的深井——燊海井。

    在《天工开物?井盐》当中也有着相应的描述:

    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成脉即蕴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盐井周围不过数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余,深必十丈以外乃得卤性,故造井功费甚难。

    其器冶铁锥,如碓嘴形,其尖使极刚利,向石上舂凿成孔。其身破竹缠绳,夹悬此锥。每舂深入数尺,则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长。初入丈许,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太深则用手捧持顿下。所舂石成碎粉,随以长竹接引,悬铁盏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载,浅者月余,乃得一井成就。

    盖井中空阅,则卤气游散,不克结盐故也。井及泉后,择美竹长丈者,凿净其中节,留底不去。其喉下安消息,吸水入筒,用长縆(4)系竹沉下,其中水满。井上悬桔槔、辘轳诸具,制盘驾牛。牛拽盘转,辘轳绞缏,汲水而上。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色成至白。

    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绝无火气,但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启竹而视之,绝无半点焦炎意。未见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间大奇事也。

    凡川、滇盐井逃课掩盖至易,不可穷诘。

    天工开物在井盐篇的最后描述当中说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井盐的开采方式导致了当其时的官府基本上很难有效觉对方挖掘井盐,从而出现相应的税务问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