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定秦曲》


    第(2/3)页

    据记载:唐大历四年(769年),梁崇义在今南漳县东南四十五里的蛮河上建武安堰。北来至和二年(1o55年)宜城县令孙永重修,并制订用水管理办法。

    宋代治平三年(1o66),由宜城县令朱孥主持,进行大规模修治扩建,在渠卢家畈筑“灵溪堰”,以拦截壅高蛮水,渠水东南流,其下渠道与49陂相连,下游分支通长渠。灌溉面积大为增加,达6ooo余顷。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又大修,兴屯田39处。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又大修,建46斗门,并订立灌溉用水制度。以至于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称其时长渠“溉田三千顷”。

    北宋曾巩著《襄州宜城县长渠记》载:“郦道元之谓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宋郑獬著《襄州宜城县木渠记》说,汉南郡太守王宠复凿木渠与之(长渠)合,“溉田六千顷”。然而,到了明代长渠逐年湮塞,渐致完全湮废。

    到了清代,在人口剧增的压力下,修治长渠一事才被提到官府议事日程中。嘉庆十二年(18o7)、咸丰九年(18o9)、光绪三十一年(19o5),宜城县令及士民曾几次请修,然因地域间的利害冲突,议不能决,而未果。

    民国28年(1939年),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驻防宜城县,电请湖北省政府复修。民国31年(1942年),长渠复修工程破土动工。为了纪念张自忠,将长渠更名为荩忱渠(张将军字荩忱)。修缮工程施工5年,因为诸多方面的因素,修缮工序终未完成。

    1949年1o月26日,湖北省水利厅召开全省第一次水利会议,会后通过修复长渠的建议。于195o年1月经水利部批准,并将其列为贷款工程项目予以支持。1952年1月,宜南两县投入4万劳力,动工修复。1953年5月1日,长渠修复工程完工,人们在渠举行了隆重的通水庆典。

    ……

    从白起渠的情况而言,白起渠一开始虽然是因为军事用途而进行修缮,但是恐怕白起自己都没有想到,他所修筑的百里长渠,最终会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条著名水利工程。

    有一种观点认为,白起修筑这一条在军事意义上相对而言不合理的百里长渠,主要就是因为秦军无法攻下拥有重兵死守的鄢城。

    这种说法认为,鄢城之下数十万楚军民云集与此,被迫据城而守。白起此时身处绝地,后援以断,所以必须战决,不能拖延。而几十万大军把守的鄢都哪是几万人马一时三刻所能拿下的。于是白起引军至鄢西百里的凤翔县屯兵。

    白起驻军于凤翔县。几十万楚军主力严守鄢都,等着秦兵因为后勤断绝饿死。而白起却派出几千秦兵在离鄢城约一百里的蛮河武镇筑坝拦河,又自这条汉江支流东西向秘密修筑一条百里长渠。

    在百里长渠修筑好之后,白起掘提放水,引水灌城。一刹那间,几十万楚**民魂飞魄散,滚滚洪魔将这数十万生灵一瞬间送入无底的深渊。鄢都一代,洪泽一片,鱼虾满城,伏尸满江。

    就这样,几十万楚军精锐就被白起这么轻轻松松搞定了。而随后,白起率数万秦军精锐对丧失中心集结点、并且人心涣散的余下各路楚军实行了一系列的各个击破,最终取得鄢城之战的决定性胜利。

    ……

    这一个观点事实上有三个错误,第一个,秦军修筑长渠的人员事实上应该不止数千之数。当然,也有可能是白起让附近的平民也加入到长渠的修筑工程当中,才能够成功修筑这一条长渠。

    而第二个错误,是百里长渠与鄢城之间的距离不应该这么远,或者是说当其时的蛮水恰好流经鄢城附近,百里长渠很有可能是蓄起蛮水的水库,最终在放水之后,成功淹没鄢城。

    因为若是距离太远,水攻不一定会有足够的效果,而且蛮水本身并不是大型水系,想要有着足够的水攻威力,距离也是一个问题。因此这个说法是比较靠谱的:长渠在县南二十六里。昔秦使白起攻楚,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

    第三个错误,即使是被水淹,鄢城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很有可能是白起在水淹郾城之后一段时间才正式对鄢城起攻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