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定秦曲》
第(3/3)页
拿破仑认识到,正是因为18世纪偏好打围城战,才引起无穷无尽的后勤困难。而他自己正是由于能够摆脱围城战(这要归功于他所率领的军队的庞大数量),才基本上没有必要搞18世纪那样的后勤机构。
这就是下面这个乍看起来似乎难以理解的事实的原因所在:虽然拿破仑所掌握的技术手段并不优于他的前人(他在这方面确实有些保守,他拒绝采用新的明创造,而宁肯继续使用某些旧的东西),但他却能推动庞大的军队横越欧洲,建立起一个从汉堡到西西里的大帝国,不可挽回地动摇了整个(旧)世界。
拿破仑基于后勤方式改变的想法,与其经历过的战争以及政治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1789年后开始建立的法兰西共和**队,对其组织机构和后勤工作的具体细节不是十分重视的。拿破仑初接管时,现军队——用他自己的话说——“缺衣少食……困难重重”。从那时起,法军虽然又经过了很长一段历程,但它的后勤组织到18o5年仍然远不是很完善的。
所有后勤问题都归6军组织部管辖,当时该部大臣是德冉,他主要负责军队的给养补给、服装补给以及运输工具的配备,但他的职权仅限于法国边界以内。在战场上,后勤事务——包括补给和运输——由军队的军需总监负责,但他的权力又只是限于作战地带以内。尽管后勤组织与物资补给在补给线的两端都有妥善的安排,但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机构来管理后勤地带和利用这一地带的资源,这对当时的战争来说是有普遍性的。
在这里,皇帝常作出专门的安排,通常是让那些战绩不佳,以及他不满意的指挥官在此负责,而这些指挥官被调来执行这种任务,如果不算实质上的惩处,至少也是一种贬谪。
18o5年,6军军需总监是彼提埃。他手下有四个兵站监督以及各补给部门的脑(粮食提调、肉类提调、饲料提调和运输辎重总管)。但拿破仑总是越过这些中央机构直接向他的军长们下达关于运输和补给的命令。
军司令部设有副官,其职责是根据帝国总司令部军需总监的原则指示领导军的补给工作。每个师司令部均有兵站官,他既接受军副官的命令,也接受其直接上司——师长的命令,二者可能生冲突,有时的确生冲突。
这些官员所掌握的物资器材是很不充足的。这既不是因为保留共和国那支饥饿的、依靠到处抢劫为生的部落式军队的传统(自从18o2年亚眠和约以来,如果拿破仑想干的话,他本来有足够的时间纠正军队的这种状况),也不是因为不懂得设立正规辎重队的重要性。确切地说,这是由于这支军队近一年半来一直在准备入侵英国。鉴于英国有优势的海上力量,侵英行动是指望不了能有一条来自欧洲大6的正规补给线的。
法军一旦渡过海峡,就只能依靠就地取给生活(当地的富源也足以维持军需),而法军返回法国的希望则完全寄托于战场上的胜,然后同英国订立城下之盟。因此,在布洛涅港的军队几乎完全没有补给和运输手段。但是,即便我们把拿破仑的侵英计划设想为不过是一次佯动,他也不可能在不惊动敌人的情况下在大6上建立起他的战争机器。奥斯特里茨战局则不同,象通常一样,拿破仑进行这次战局的后勤准备时,一个主要的考虑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持作战的突然性。
当18o5年战局来临时,6军部和6军军需部面临着巨大的任务,即在数周内为17万法军匆忙凑集全部运输机构和补给机构。由于这些机构为之服务的部队在整个这段时间内大都不处于驻止状态,而是处在从布洛涅营地前往莱茵河展开地域的行军途中,因而问题更加复杂。
加之直到军队全面展开之际还要进行8万新兵的编组工作,就更增加了困难。的确,动员和展开通常是分成单独的阶段进行的,现在却被压缩成一次完整的综合行动。
而这种算是拿破仑第一次尝试性质的后勤方式改变而引起的“战术革命”,最终还是给予拿破仑带来了对奥匈帝国的战争胜利。
只不过……这种后勤方式很不成熟,而且漏洞非常多。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