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定秦曲》
第(2/3)页
十三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王之河南。正月,彗星见东方。十月,桓齮攻赵。十四年,攻赵军于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桓齮定平阳、武城。
《资治通鉴》:
十一年,将军王翦、桓齮、杨端和伐赵,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轑阳,桓齮取邺、安阳。
十三年,桓齮伐赵,败赵将扈輙于平阳,斩首十万,杀扈輙。赵王以李牧为大将军,复战于宜安、肥下,秦师败绩,桓齮奔还。赵封李牧为武安君。
十四年,桓齮伐赵,取宜安、平阳、武城。
《战国策?赵策四》: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
而在灭赵之战的相应记录当中,桓齮在史籍当中所记载的结果各不相同:
史记当中隐约认为桓齮与叛将樊於期是一个人,但是在战国策当中,桓齮在李牧被杀之前的三个月到半年之间在与李牧的作战当中兵败战死:
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杀秦将桓齮。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使为反间,曰:“李牧、司马尚欲与秦反赵,以多取封于秦。”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最代将,斩李牧,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大破赵,杀赵军,虏赵王迁及其将颜最,遂灭赵。
所以若是以战国策作为战国史书的标准,桓齮与樊於期是同一个人的可能性很低。
……
而与桓齮相对的是另外两个秦军名将,他们分别是杨端和与羌瘣。
两人都算是在史书当中有着一席之地的名将:
杨端和最早出现的时间是公元前238年,这个时候的秦王政在昌文君兄弟以及秦国当其时的“保王党”的保护下,已经亲政:
九年,彗星见,或竟天。攻魏垣、蒲阳。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是月寒冻,有死者。杨端和攻衍氏。彗星见西方,又见北方,从斗以南八十日。
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
这个出于史记的说法与战国策有很大区别,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秦军有可能是在桓齮兵败战死之后,采取的是一次复仇作战的决定。
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在杨端和围困邯郸的记录而言,李牧当其时很有可能已死,若非是李牧已死,杨端和在这个时候想要围困邯郸,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有一点更有意思,那就是既然是杨端和围困邯郸,那么……迫使赵王迁开门投降的人是王翦还是杨端和?
……
而在史书当中还记载着一个名将,那就是羌瘣。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赵国大旱,国内缺粮,人心浮动。秦国在稳定占领区形势,将韩地改建为颍川郡后,立即转用兵力于赵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