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零章 对匈奴入侵的军事会议 完-《定秦曲》


    第(3/3)页

    《武经总要》记载了十几种形式的礮,多数礮是将礮架置于地上或插埋于地下,固定施放。有一些在礮架下安四轮,便于机动,称为车礮。也有的礮,其礮柱可以左右旋转,向各个方向抛掷石弹,称为旋风礮

    春秋时期已使用礮。据说,春秋末期《范蠡兵法》中曾记:“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转引自《汉书?甘延寿传》注)《左传》记载,桓公五年(公元前707)周郑?繻葛之战“旝动而鼓”。汉朝贾逵引《范蠡兵法》,亦将“旝”解释为飞石。东汉以后,礮成为军队中的重要攻守器具。

    东汉建安五年[200],曹操攻袁绍时使用的“霹雳车”,是最早出现的车礮。隋大业十三年[617],田茂广制造“云旝三百具”,号称“将军礮”。唐至德二年(757),李光弼制造了用200人挽索发射的巨型礮,每发能伤数十人。宋朝战争频繁,用礮更加广泛。北宋靖康元年[1126],金兵围攻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时,曾“一夜安礮五千余座”。金天兴三年[1234]蒙古军攻汴梁,架礮数百具攻击龙德宫,昼夜发礮,落下的石弹,几乎与里城相平。其中最大的十三梢礮,能发射上百斤重的石弹,需要四、五百人同时拽放。蒙古军西征时,主要靠礮攻取城垒。明朝以后,礮逐渐为火炮所取代。

    塞门刀车:是在城门被攻破时用于堵塞城的守城器械。前刀壁上装有24把钢刀,使用时将车推至城门缺口处,既可杀伤敌人,又可挡住敌方的矢、石。这样对方很难攀援,形成活动的壁垒。刀车是打造得一种极为坚固的两轮车,车体与城门几乎等宽,寻常总在三四丈之间;车前有木架三四层,各层固定尖刀若干口,车体有长辕;敌但攻破城门,数十成百兵士猛推刀车塞住城门。《墨子》篇记载了这种塞门刀车的用途。对于坚守城池的长期恶战,城门难保一次不失,这塞门刀车便是最为有用的救急兵器。

    铁蒺藜:中国古代一种军用的铁质尖刺的撒布障碍物。亦称蒺藜。有4根伸出的铁刺,长数寸,凡着地约有一刺朝上,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在古代战争中,将铁蒺藜撒布在地,用以迟滞敌军行动。

    有的铁蒺藜中心有孔,可用绳串连,以便敷设和收取。战国时期已使用铁蒺藜。秦汉以后,铁蒺藜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有营区四周布设。

    《墨子?备城门》记载,在战国时的城市防御战中,“皆积参石、蒺藜”。《六韬?虎韬》记载:“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秦汉以后,铁蒺藜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在营区四周布设。宋朝以后,为适应作战的需要,铁蒺藜的种类逐渐增多,如布设在水中的“铁菱角”,联缀于木板上的“地涩”,拦马用的“搊蹄”,在刺上涂敷毒药的“鬼箭”等。

    《宋史?扈再兴传》中记载,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金兵攻枣阳,宋将扈再兴“夜以铁蒺藜密布地,黎明佯遁,金人驰中蒺藜者十踣七八”。明朝军队广泛使用铁蒺藜。在戚继光的军队中,每名藤牌手、挨牌手“各带蒺藜十串,每串六个接连”(《纪效新书》),便于野战布营。明军战船上也装载大量铁蒺藜,大型船1000枚,中型船800枚。交战时,向敌船投掷,使敌人在船上难于行动和作战。铁蒺藜制造简易,敷设方便。除用铁铸造外,也可以用竹、木代替。2000多年以来,它一直是战争中应用的障碍器材。

    ………………………………………………分割线…………………………………………

    这些守城器械,张嘉师虽然能够从青玉灵书当中,进行部分补完,但是对于张嘉师而言,仅仅是凭借这些器械就能够让长城防线固若金汤,无疑是不可能的。

    匈奴人虽然在器械方面并没有在汉武帝时期那样,独具一格,甚至是可以说让汉军在守城方面也比较头痛,但是在一些粗浅的器械上,比如说云梯或者是冲车,人数上的巨大优势明显能够弥补匈奴人在这方面的缺点。

    再者,再好的器械都需要人去使用,长城虽然能够进驻不少官兵,但是张嘉师顾虑到一点,那就是长城沿线若是被匈奴人多处突破,那么在长城进驻大量的官兵,无疑是一个很蠢的安排,因为这些官兵即使能够坚守一段时间,但是他们很可能无法坚持到援军到来的一刻,再者,陷入重围的他们,说不定会因为各种因素而崩溃甚至是不战而降,这一点对于大秦帝国而言,无疑是一个同样很惨重的损失。[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