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八章 诸子百家十二派 36-《定秦曲》


    第(1/3)页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明神宗在张居正死后,迅速废除了他给予张居正的褒荣,对其家人进行追究的同时,废除了张居正在明穆宗继位之初,就对大明帝国进行的相应改革。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而这一点,可以说为明朝的灭亡,埋下了最大的伏笔。

    但是对于戚继光,明神宗更多的只是不希望看到戚继光继续留在北京城,而非对其采取杀手。

    当然,明神宗在张居正的教导下,自然也很清楚明朝军队的衰退情况,这也是《纪效新书》以及《练兵纪实》两本出自戚继光之手的兵书,得以继续保留的同时,继续作为明朝军官必修典籍的原因。

    若是没有明神宗的默许,《练兵纪实》以及《纪效新书》会不会遭到明神宗“焚琴煮鹤”的手段对付,恐怕是一个未知之数。

    ………………………………………………分割线…………………………………………

    中国历史上的兵家,最后一本有一定影响力的,则是由蔡锷在清朝末期开始编纂,在公元1917年正式成书刊印的《曾胡治兵语录》。

    蔡锷(月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洞口县,一说蔡锷故居位于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

    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

    蔡锷在1887年随家人迁至武冈山门黄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幼年在私塾读书。12岁考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这时,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蔡锷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倾吐了满腔的爱国抱负。

    1900年随唐才常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失败后改名“锷”,立志“流血救民”。复去日本。先入成城学校,继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曾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

    在日本,蔡锷一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军事知识。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华的途径。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阐述了他的救国救民主张。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族主义”。

    1904年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年轻英俊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威风凛凛,指挥练兵。他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不久,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当时,云南和全国一样,********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大批同盟会会员和从日本回国的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分布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新军第19镇中。他们活动频繁,积极策划和组织反清革命斗争。蔡锷虽未参加同盟会,却受到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影响,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协助。他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1911年(宣统三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蔡锷在就任云南都督后,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顿财政,裁减军队,兴办教育,开发实业,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