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四章 诸子百家十二派 12-《定秦曲》


    第(2/3)页

    如何从宏观上把握战争,是兵法的关键。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关系到一国或一民族的生死存亡或被人奴役的大事。兵法也可以将它看成既是一部如何统治国家,制定国家战略的指引;又是一部如何领兵打仗,制定战争战略与策略的书本。兵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四类:兵权谋类侧重于军事思想、战略策略;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

    兵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他们的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孙膑兵法》、《尉缭子》等。这些著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

    在兵家的认识当中,世间万事万物,由小到大,由弱而强,都有其客观的变化发展规律。人们只有顺应和利用这些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是对于事物之发生!发展直至灭亡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事物的自身发展既不可违背,那么,只有顺应规律的发展,正确应用自然法则,战争才能胜利,天下才会久治“这是先秦兵书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又一重要思想“对事物表面的肤浅认识,往往会造成人们实践上的偏差,用这种肤浅的认识去指导战争实践,势必引发不堪的后果“因此。先秦兵书的作者们为了提高实践的成功率,深深懂得并掌握了战争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纵观先秦兵书,大多数作者把战争规律归结为道。

    先秦兵书在论述战争的普遍规律时,夹杂了《老子》中关于“道”的思想理念。“道”的涵义之一,即如同今日所说的自然规律,或者说是万物生长的总原理,是人类必须遵循的规律。因其不变性,故又称为“常”。先秦兵书所反映的战争原理均可由此寻找到思想渊源。

    先秦兵书继承了道家心灵“专一”的境界形态,并超越了这一形态,将其运用于复杂的战争形势中。《孙子?军争》云:“夫鼓金族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锣鼓、涟旗统一了士卒的耳目,士卒的耳目达到协调一致,全军上下严整划一,故攻则勇,退而不乱。

    《九地》篇又说:“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己也。”善用兵者,因其能使整个部队号令统一,故率全军作战如携一人。在此,孙子指出了一个用兵之道,即“一”。《六韬》承袭了这一谋略思想,明确了“用兵贵一”的概念。其《兵道》篇提出“兵道”之观点,作者认为:“凡用兵之道,莫过乎一。”何谓“一”?“一”是道家理论体系里的至大实数,也是宇宙实体的,因而是一个神圣而又深邃的理论范畴。作者使用这个概念,高度概括了军队这个战争工具的运用,必须达到统一、集中、和谐的根本要求。作者用“能独来独往”对“一”做了解释,可理解为军队指挥权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全军意志相同、行动一致之意。故“一”字包含了精微的兵学奥妙。作者还引用黄帝的话解释“一”:“一者,阶于道,几于神。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己而用之。”前句是黄帝的言论,后句则出自《老子》二十三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兵贵一的军事思想,用之。”

    这里,作者把“一”视为兵学的最高境界。所以,是先秦兵书的一个卓越之见。军队的统一、集中与协调,是胜利的根本保证,很多军事家都论及这一问题,如《尉缭子?兵权》说:“兵以静固,以专胜。”《武议》又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触丘陵必为之崩。无异故也,性专而触诚也。”这两个“专”即专一。显然是对《孙子》这一理论的继承。这些兵家以道家特有的哲学思想来融构自己的兵学理论,是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一大贡献。

    《孙膑兵法》论“道”多达五十余处,《威王问》中,孙腆分别作答齐威王和田忌所提出的问题,最后有一段话:“孙子曰:‘明主、知道之将,不以众卒几功。’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孙腆所言意在说明指导战争必须通晓用兵之道和掌握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作为一个统治者,不仅要知兵,还要“达于道”,即要掌握战争的一般规律。

    《吴子》也认为事物的产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们的行动必须合乎客观规律,他将这种规律称之为“道”,如“安国之道”、“知兵、料人、固国之道”、“阵必定、守必胜之道”、“敌必可击之道”以及“进兵知道”、“行军之道”等等。

    因此。他认为人的行动必须“绥之以道”、“举顺天人”,否则,“若行不合之道”,“患必及之”《图国》。如安国之道,要“先戒为宝”《料敌》;进兵之道应懂得“四轻、二重、一信”《治兵》;行军之道“无犯进止之节,无失饮食之适,无绝人马之力”。否则,“以居则乱,以战则败”《治兵》,等等,皆说明,战争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即“道”。

    老子以道为宇宙本体,既无名无形,又不可言喻。“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视之不见”,“听之无闻”,“搏之不得”。然而它又“渊兮似万物之宗”,在天地之先。“可以为天地母”。清心寡欲,勤勉治国,至于民众是否要这样则未必,治国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顺应民心,此乃典型的黄老道家治国之道。这里的“道”皆指人生、社会所达到的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以“周礼”所规范的理想社会。

    先秦兵书承袭了这一理念,也将“周礼”所规范的“道”融入到战略思想中,《孙子》有二十余处说到“道”,其意较广,总之主要是指国家和君主的政治修明问题,重在言“政”治国。如《计》篇以“道”居于“五事”之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之“道”,将政治与民心联系起来。既然知兵要“达于道”,那么,“达于道”的结果是什么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