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八章 六国余孽的威胁 下-《定秦曲》
第(2/3)页
刘邦封赏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不能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 刘邦在洛阳南宫,从桥上望见一些将领常常坐在沙地上彼此议论。刘邦说:“这些人在说什么?”留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商议反叛呀。”刘邦说:“天下刚刚安定,为什么还要谋反呢?”留侯说:“陛下以平民身分起事,靠着这些人取得了天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所亲近宠幸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一生中仇恨的人。如今军官们计算功劳,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这些人怕陛下不能全部封到,恐怕又被怀疑到平生的过失而至于遭受诛杀,所以就聚在一起图谋造反了。”刘邦于是忧心忡忡地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留侯说:“刘邦平生憎恨,又是群臣都知道的,谁最突出?”刘邦说:“雍齿与我有宿怨,曾多次使我受窘受辱。我原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劳多,所以不忍心。”留侯说:“现在赶紧先封赏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见雍齿都被封赏,那么每人对自己能受封就坚信不疑了。”于是刘邦便摆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并紧迫地催促丞相、御史评定功劳,施行封赏。群臣吃过酒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就不用担忧了。”
所以从历史的情况而言,张嘉师虽然不知道雍齿的死活,但是心中却先入为主的认为雍齿眼下应该是轻视刘邦,而不会为他继续报仇。
而丁公的情况也是一样:
在历史上的丁公可以说是一个被刘邦杀鸡儆猴的倒霉蛋,史书记载: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可以说,丁公认为自己当时放过刘邦,让刘邦最终能够得到天下,是对刘邦有着莫大的功劳。
但是毫无疑问,刘邦需要的不是偿还丁公的恩情,有可能是应验“升米恩,斗米仇”的谚语,刘邦认为偿还丁公当初释放他的恩惠,必然会付出很多不必要的代价,而且在另外方面而言,刘邦同样也不希望丁公的做法会得到褒奖,从而引发一些让自己麾下文武的不必要的想法,所以最终丁公成为了被刘邦在这一方面树立的典型,从而被刘邦杀鸡儆猴。
(升米恩,斗米仇的典故很是发人深省:从前,有两户人家是邻居,其中一家比较富裕。有一年,天灾导致田中颗粒无收。穷的一家没了收成,只能等死。富的一家有很多粮食,就给穷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穷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过最艰苦的时刻后,穷人就前去感谢富人。说话间,谈起明年的种子还没有着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说:这样吧,我这里的粮食还有很多,你再拿去一斗吧reads;。穷人千恩万谢地拿着一斗米回家了。
回家后,家里人说,这斗米能做什么?根本就不够明年地里的种子,他们太过分了,既然这么有钱,就应该多送我们一些粮食!这话传到了富人耳朵里,他很生气,心想,我白白送你这么多的粮食,你不仅不感谢我,还把我当仇人一样忌恨。于是,本来关系不错的两家人,从此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升米恩,斗米仇”。
一个人饥寒交迫的时候,你给他一碗米,就是解决了他的大问题,他会感恩不尽。但是,如果继续给他米,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了。一碗米不够,两碗米不够,三碗四碗还是觉得你只给了沧海一粟。**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痛,可以忍住,而痒却是越挠越上瘾的。)
……
而在这个世界当中,丁公的弟弟季布在张嘉师的第一次东征作战当中,因为援助魏豹而被张嘉师麾下的英布所部官兵,在战斗中击杀。
但是在原来的世界当中,季布因为与丁公截然不同的遭遇,成为了一个让刘邦同样树立相应典型而加以厚待的人:
季布是楚地人,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