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庙号和谥号 下-《定秦曲》


    第(3/3)页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而在谥号同样有等级区分,帝王的谥号,在隋朝以前均为一字或二字,如西汉的皇帝刘盈谥惠帝、刘恒谥文帝、刘启谥景帝,东汉的皇帝刘秀谥光武帝等。

    但是从唐朝开始,皇帝的谥号字数逐渐增加,例天宝十三年,玄宗李隆基决定将先帝的谥号都改为七个字如李渊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唐后各代皇帝的谥号,一般都偏长,其中称冠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竟长达二十五个字“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将美言懿语如此堆积,亦为奇葩。

    所以在唐朝时期之后的皇帝,其谥号已经缺乏制定谥号本身的意义所在。张嘉师对于这种专挑好听的谥号,表示极度鄙视以及无语reads;。

    当然,哪怕是努尔哈赤的谥号,都是有着相应严格规定的。毕竟命谥的用字,有特定的规范,不可随意用字,也不可对立谥之字任意解释。

    ……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而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赠,或者由遗民政权上谥,比如明崇祯帝的谥号。南明上的是“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后,追赠崇祯的谥号为“庄烈帝”。

    谥号最初用一个字,后来有两个字的,例如战国时赵武灵王、魏安厘王(魏安僖王),还有三个字的,例如贞惠文子;后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长句的。谥号含有褒贬之意,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