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大朝会 51-《定秦曲》
第(2/3)页
所以在这一方面而言,张嘉师也不可能擅自动用蜀郡地区太多的力量,而维持现状,让大秦帝国的权威再次散布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县邑甚至是土著民聚居点,让当地的人员知道他们听从大秦帝国的号令并不是一件坏事。
这样的做法也许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知道有什么结果,但是张嘉师也因为很多方面的原因,在这个方面也愿意等待结果出现的时刻的到来。[]
……
至于黔中郡,这一个区域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混乱的地方,在大秦帝国在战乱来临之前,这一个郡的大部分县邑的驻军都相对较少,甚至是算得上只不过是一支挂名的部队而已。绝大部分黔中郡的驻军部队,主要还是集中在大秦帝国控制力相对较强的沅陵县一带。
在大秦帝国过往对黔中郡的治理方针,主要采取的是固守沅陵一带的黔中郡东部,大秦帝国控制力较强的地方,而对西面主要算是苗人聚居点的后世贵州一带的土地,大秦帝国主要采取的还是任命当地土著民的强者来作为大秦帝国的官吏,对这些地区采取一种更倾向于自治方面的治理方针。
而张嘉师在三年前逐步以联合部分愿意与大秦帝国合作的苗人部落,逐渐将其控制区域扩展到原来相对薄弱的黔中郡以西地区,并且在这一带正式确定了越来越行之有效的管治制度。
而在这一片地区,尽管大秦帝国并没有得到明显的实惠,但是张嘉师相信,只要再过几年的时间,当大秦帝国正式确定起这一片地区的统治威势,那么这一带的苗人将会逐渐融合到大秦帝国的社会当中,逐渐同化为大秦帝国的一员。
至于与黔中郡情况比较类似的地区,还有闽中郡以及巴郡两个郡。
与黔中郡相似的是,两个郡有很多区域对于大秦帝国的统治,原本是没有什么人愿意服从的。
在张嘉师决定发起对刘邦势力的猛攻之前,就曾经下令蜀郡的部队不断渗透巴郡,并且以剿抚并用的方式,逐渐控制以江水两岸为核心的地区的局势,将原来隶属这一片地区并不愿意听从大秦帝国号令的土著民进行驱逐,甚至是进行剿灭。
张嘉师的这种手段,确实是造成了当地很多土著民的死亡,但是在削弱了相当强大的反对力量之后,张嘉师对巴郡的控制力度也越来越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