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大朝会 3-《定秦曲》


    第(1/3)页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c_t;张嘉师举行这一次大朝会,除了有相应的必然性之外,还有着张嘉师自己认为需要达到的相应目的。(广告)

    比如说官员调动,评价,升迁甚至是惩处。

    这么一个目的,是张嘉师尝试性的进行小范围的调整为主。

    当然,张嘉师还希望有一点能够进行尝试,那就是在小范围实行察举制度。

    ……

    在张嘉师原来所在的世界,察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官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汉文帝时要求举贤良方正,汉武帝时要求举孝廉,这都是察举史上的标志**件。如果按照四科标准分类,以德为主的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的有明法科;以才能为主的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由此可见,察举制度是经过汉文帝的尝试,但是因为一些方面的影响,汉文帝时期的察举制度的尝试遭受到失败。

    其标志性的影响,就是以著名书生贾谊的荣衰为代表。

    汉代察举制度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举士(选拔人才)与举官(提拔官吏)没有分开。而且,选举与考课没有区分。察举的对象既有未入仕者(无官职者),也有入仕者(现任官吏)。选举科目的设置,也是对现任官吏的考课内容。总的来看,考试(考课)是辅助形式,不占主要地位。这说明汉代对选才、任职官吏的考核还未制度化、严格化。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开始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初在部分科目,后向所有科目渗透,说明考试这一环节变得愈来愈重要。

    章帝建初八年(公元83年)诏辟四科,这所谓四科不是具体科目,而是与察举有关的四项标准。早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的一次对策中,就提出四科的概念。这两个时期提出的内容亦大体相同。

    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时任尚书令的左雄提出改察举之制,主要内容是: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