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东北混战 20-《定秦曲》


    第(2/3)页

    所以,除了让部分马车运输粮秣以及相应的器械作为辎重队伍的主力之外,更多的,苏角就是统率着大量的上郡步兵翻山越岭。

    苏角这个时候面对着从两翼穿插过来的匈奴人骑手,他选择的并不是部队原地固守,而是利用位于战阵两翼的弩战车部队构成的外围防御体系。来封堵这些匈奴人骑士的突袭道路。

    而在这个军阵的后方,苏角则是布置了苏璘以及陈恒两人的骑士部队。

    这一个战阵的布置,主要就是避免匈奴人从后方突破正应对北面猛攻的匈奴骑手以四面围攻的态势,攻击他这一支部队的相应手段。

    弩战车部队在先前的作战当中,也付出了一部分的损失以及官兵伤亡,在这么一个前提下,将所有弩战车作为侧翼以及后方的外围防御外段,明显是力所不及。

    在这么一个情况下,苏角自然是不会去思考那种算是四面漏风的防御体系,而是利用弩战车部队加强对两翼的防御能力,而让骑士部队抵御从南面掩杀过来的匈奴人。

    这一种防御体系,能否经受得住匈奴人的这一次大规模猛攻,说实话,苏角也没有一个准数,因为对于苏角而言,这种战阵貌似还是他首先使用。

    ……

    在商朝时期,战阵已经出现了相应的雏形。

    《卜辞》有着这样的一段介绍:“王作三师,右、中、左。”

    这种雏形的战阵,在春秋时期逐渐演变成上中下三军的阵势。

    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战阵,主要是以战车冲击的阵型为主,而最初的车阵是密集的横排方阵,由每一“乘”横向排列而成。“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单位,由作战车辆一驾和隶属的步兵组成。战车由四马驾挽,每车载甲士三人,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十是一乘的指挥官。古人称甲首或车左;右方甲士执矛,主击刺,并负责为战车排障,古人称为“车右”;中间是驾驭战车的驭者。

    在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之后,中原诸国的战阵开始逐步增加了骑士部队的配置数量,但是总体而言,车阵依旧是当其时的主要作战方式之一。

    在攻城作战当中。车阵的重要性虽然没有步兵战阵那么重要,但是在清扫城邑外围的防御体系的时候。车阵依旧是担当着相当主导的角色。

    在鄢郢之战当中,白起就是利用车阵为主的作战方式,多次击败前来增援的数支楚军,最后才得以让步兵部队从容进攻这两座坚固的城邑,以及在这一场秦楚决战当中被秦国攻下的大量城邑。

    毫无疑问,车阵在当其时的野外作战当中,依旧是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

    而在长平之战当中,虽然白起是使用骑士部队断绝了赵括与后方的联系,迫使赵括不得不与秦军进行拼死一搏的突围作战。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无论是赵括还是白起,在战场上的对决,主要依靠的还是以战车的冲击来与对方进行厮杀。

    战车速度快,冲击力强,特别是在开阔地带作战,具有步兵无法轻松抗拒的优势。所以自商以后。尤其到两周时期,战车部队和车战战法得到长足的发展,战车兵逐渐成为军队的主力兵种。当时的战车兵就相当于今天的机械化部队,代表着一个国家最先进的军事武装。判断各诸侯国的军事实力,也常常以战车的数量来计算。

    当其时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甚至是国力,并不是以人口的多寡。而是所谓的千乘之国或者是万乘之国来加以区分衡量。

    ……

    而步兵单独在野外作战的事例在这个时期之前也不算少数,最著名的就是在《左传》当中的相应记载:“五阵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右角,偏为前拒。”

    这种记载被后人命名为魏舒的战阵:公元前541年,晋荀吴伐狄,采纳魏舒建议毁车以为行。以不同兵力组成了五个方阵,偏为前拒、两于前、伍于后、右角为专、左角为参,共23250人。

    魏舒战阵的特色,主要是以后伍阵作为主力以及预备役部队,而前方作战的部队则是逐步加强。

    这种战阵能够提高战阵的持续作战能力,但是一旦前方的阵型过快被击溃甚至是消灭,这种战阵很容易会出现整体崩溃的情况。
    第(2/3)页